症狀:鬱鬱寡歡、雙眼無神、口唇發乾。
方法1:甘草、浮小麥、大棗各20克煮湯喝。
方法2:重按肝腧、膈腧、章門。
大家都知道,《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雖然聰明清秀,但整天鬱鬱寡歡。看看我們周圍的親戚朋友,像林黛玉這樣的還不在少數。
我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就突然得了「怪病」,她的父母說,孩子三天前突然不會說話了,還全身發軟。做了CT、核磁共 振等檢查都沒問題,輸水、打針兩天,花了 4000多塊錢,一點效果也沒有。我仔細看了看她的臉色,發現她雙眼無神、口唇發乾,這是郁證的典型表現,是整個身體的協調出現了障礙。就好像一個足球隊 一樣,每個隊員的身體都非常健康,但就是隊員之間鬧矛盾了,不給對方傳球,那這個球隊肯定踢不出好成績了。像這樣的情況,身體上所有的「零件」都好好的, 做什麼檢查、花多少錢都不管用。於是,我就告訴那兩位正著急的父母,說:「沒事,我來試試看。」
然後,我就把她扶到床上躺下,然後用手指重按了一下她的肝腧、膈腧、章門三個穴位。我一邊跟她說話,一邊施手 法。果然,不出1分鐘,朋友就突然連叫「疼……疼」。我停手了,朋友深深地長吸了一口氣,又長出了一口氣,然後開始慢慢說話了。我告訴她的家人說,這主要 是由於她平常的性格就比較內向,常常悲傷想哭、多疑,這次又碰上什麼不順心的事了吧。朋友聽了連連點頭。實際上,平時如果你經常感覺不開心、不想說話、不 想跟朋友交際等等,用雀啄灸法灸一灸肝腧、膈腧、章門這三個穴位就可以了,每個穴位灸5分鐘即可。
這種情況在中醫叫郁證,就是由於悲傷過度,心神失養導致的。我施手法後她雖然會說話了,但是還要繼續調養一段, 她也得調整自己的心態,可以出來運動運動,或是跟朋友聊聊,還要積極工作、生活,分散注意力,時間長了,就會忘掉傷心的事。我給她又開了個疏郁開心方,就 三味藥:甘草、浮小麥(就是過去淘小麥時飄起來的部分,可以找老鄉或是麵粉廠買些)、大棗,每天各用20克,加水1000毫升煎半小時,分早晚兩次喝藥 湯,堅持喝1個月。
郁證多見於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誘發。病人平時則有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容易受驚、常常悲傷多哭等表現。長 期悲傷、憂慮,會損傷心脾,我國古代的醫典《黃帝內經》內說:「悲哀愁憂則心動」,這樣心的氣血不足,而心又「主神志」,就是管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所以時 間長了,會出現喜怒無常、手舞足蹈、精神異常。因為心開竅在舌頭,往往會出現失語;心還主管血液運行的功能,所以有些病人還會出現肢體麻木、癱瘓的表現, 西醫把這種表現叫做「癔病」。
調理郁證,俗話說得好「心病還得心來醫」,必須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暢。如果有「癔病」表現,可用針灸的方法強 刺激,結合語言的暗示、誘導,可迅速控制症狀。平時的調理,就用上面的甘麥大棗湯,這是醫聖張仲景的方子,幾千年來很多醫家都在應用。這個方子的藥物也很 簡單,其實就是我們常用的食物,性格內向、性情壓抑的朋友都可以試用。
其實,郁證算是「虛中有實」的一種病了。身體整體比較虛弱,所以每個臟器都不服管教了,才會出現這樣的毛病。
平時心裡老是愛存事兒,又不愛跟人說,喜歡生悶氣。這其實都是在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很多時候,一個人生病,看似是跟某種外部原因有直接關係,其實還是自身的原因。凡事不要太過,尤其是內向的人,要多多讓自己變得開放一些。
實際上平時如果你有郁證的傾向,不妨大膽地走出去,多跟朋友在一起活動活動,解開心鎖,這比吃我的藥管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