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熱聚集,易生濕熱體質
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濕熱體質逐漸成為我國人群中常見的體質類型之一,約佔人群總數的9.88%,以南部和東部地區最為多見。濕熱體質是怎麼形成的呢?首先需瞭解什麼是濕、什麼是熱。
濕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濕,分外濕和內濕兩種。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因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消化不良,暴飲暴 食,食用過多油膩、甘甜、厚味的食物,就會加重臟腑負擔,位於中焦脾胃肝膽最易受損,特別是脾最易受濕困,脾不能正常運化進而使機體「水濕內停」。外濕是 由於氣候潮濕或居住環境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外濕束縛體表,脾運化功能受阻或脾運不健,水濕滯留,致使濕從內生。因此濕與脾臟的關係最為密 切。
熱則是一種熱象。如辛辣或者熱性的食物吃多了,人體會滋生內熱。體內陽氣過盛,陰並制陽,也易產生熱象。水濕滯留過久會化熱,而陽熱的人則因水濕入侵而形成濕熱。濕熱是指人體內的濕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
濕熱體質是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所謂濕熱內蘊是指濕熱蘊於中焦脾胃及肝膽。水濕阻滯氣機,與熱邪相 合,形成濕熱交困的局面。陽熱因受水濕困阻而難以正常運行,水濕受陽熱熏蒸而使陽氣更受損傷。所以,濕熱體質者常表現出體內濕與熱並存的現象,具體表現形 式見表6-1。
《黃帝內經‧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膩的食物會導致濕熱內蘊,易患疔瘡之類的疾病。《讀醫隨筆》中說:「病痙者,其人 必平日濕重而氣滯,或血燥氣澀也。」即濕熱體質者體內濕氣較重,且容易引起氣滯,或者有血燥熱、氣機不暢的現象。《溫熱論》中說:「有酒客裡熱素盛,外濕 入裡,裡濕為合。在陽之軀,胃濕恆多;在陰之體,脾濕亦並少,然其化熱則一。」意思是說,常飲酒、內熱盛的人,受外濕入侵易生濕熱。陽熱的人,多有胃濕; 陰盛的人多有脾濕。有濕的人受熱邪時只會形成濕熱。
因此,濕熱體質者宜吃口味清淡,有利水、化濕效果,能補養脾胃、益肝養血的食物。此外,濕熱體質者還可採用宣透化濕和通利化濕的方式。宣透化濕是採取散熱、洩火、解毒、去渾濁黏液為主要方法。通利化濕是採取利水、清熱、滲濕、瀉下為主要方法。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酒傷肝膽脾胃,容易生濕熱,濕熱體質者應戒除煙酒。同時,辛溫燥烈、大熱大補、味厚、脂多、油膩、甘甜的食物要少食或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