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不足,所以陽虛體質者怕冷喜熱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意思是說,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就是陰陽相互依 存、對立、消長和轉化的過程。即陰陽相互依賴,缺一不可。同時,兩者只有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中保持著相對平衡,人體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運動。當某一方出現偏 盛或偏衰時,人體的平衡也會被打破,人就會呈現各種亞健康狀態或者產生疾病。
人體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與後天自身脾胃運化水谷之氣結合形成陽氣。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陽氣有三 大功能:首先是固護肌表、抵禦外邪侵襲。即陽氣維持著人體體溫和臟腑、組織功能的正常運行。第二個是濡養著人的精神、形體。第三是陽氣作為「火力」,推動 和固護著人體津液的順利循環。因此,陽氣虧虛則會引起人體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御寒能力下降。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有云:「陽氣少,陰氣盛,故身寒如從水中出。」這就是說,陽虛體質者體內陽氣不足, 陰氣相對較盛,所以平時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或腰膝冷痛的現象,甚至吃一些生冷寒涼的食物就會出現腹痛腹瀉、胃脘冷痛的狀況。《黃帝內經‧素問‧調 經論》中說:「陽虛則外寒。」即陽虛體質者陽氣的「火力」不足,不能溫煦肌肉、臟腑以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所以特別喜熱怕冷。同時《黃帝內經‧素問‧生氣 通天論》中也指出: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意思是說,陽氣充足,人就會精神煥發,並且陽氣的溫煦可以使人的關節、筋脈柔韌有度;陽氣不足,人就會出現精神不振、意 志消沉的現象,同時也容易出現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當然,體內各個臟腑陽氣不足,則也分別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心陽虛
心陽虛是指心陽不足,心陽氣的溫煦功能失調的現象。心陽不足,則心臟失去濡養,易出現精神疲乏、心悸心慌、心胸憋悶、氣短、心口發涼或者心痛等症,並且失眠多夢。心脈運血無力、血行不暢,所以面部呈白、唇舌呈青紫、手腳冰冷。
脾陽虛
脾陽虛又稱脾虛寒,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生,陽氣失於溫運的現象。脾陽虛衰,則運化功能失調,易出現食少不消化、噁心呃逆、噯氣泛酸、腹脹腹痛、肢體水腫、大便稀溏的現象。又因陽虛陰盛,體內寒氣凝滯,所以喜歡吃熱的食物。
腎陽虛
腎陽虛是指由於腎氣虛衰,腎陽氣的溫煦、氣化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冷痛、畏寒肢冷,尤其以下肢為重;精神委靡不振,面部呈白或發黑、發暗;小便較多,並且經常洩瀉。
肝陽虛
肝陽虛是指肝氣不足,肝陽氣疏洩無力的現象。經常會出現頭暈目眩,兩脅隱痛,情緒抑鬱,多疑善慮,月經不調,腰腹疼痛,脾氣急躁,筋脈攣縮,手腳、關節不靈活等現象。
肺陽虛
肺陽虛是指肺氣失宣,肺陽氣溫養功能失調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身體畏寒、口不渴、易感冒、面色淡白,呼吸短淺微弱、精神渙散。此外,經常咳吐涎沫,量多而清稀,容易自汗,背部易寒冷,小便多。
綜上所述,陽虛體質者以陽氣不足、喜熱怕冷為總體特徵,因此,飲食應以補溫助火為主,同時注意養陰,以保持體內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