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飲食養生大原則
修煉與服食,雖都屬於道教專業技能,但由於道教在中國文化中的強大影響,也廣泛為人所知--當然,也只是知道而已。在現代科學知識的影響下,真的去做道家修煉,或者真的會做道家修煉的人很少。
然而,道家對中國日常膳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道教注重養生,認為人的壽命長短,由自己決定,通過飲食養生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其飲食理論,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
道家認為人是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應「先除欲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飲食中十分注重陰陽調和、葷素平 衡、飲食有節等。道教中有的流派禁食魚羊葷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為主,並盡量地少食糧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水果應當多吃,因為「日 啖百果能成仙」。
現在歸納一下道教的飲食理論。當然,這個理論還在不斷發展之中。所謂的理論,通常會經過實踐的檢驗,至少都能自圓其說。現將自古至今流傳多年,通行的道教飲食理論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飲食有節-- 對質量與數量的把握
重視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有具體的指導措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飲食有節,這個說法在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中就提到過。這個「節」 字,說的是對質量與數量的把握。
道教認為,飲以養陽,食以養陰。《溷俗頤生錄》說:「食不欲苦飽,苦飽即傷心,傷心氣短煩悶。」「食不欲粗及速,速即損氣,粗即損脾,脾損即為食勞。男子五勞,此為一勞之數也。」「不欲夜食,日沒之後,脾不當磨,為音響斷絕故也。」
這裡講的是技術,是節制,是與身體的融合,是與道家其他功法的配合。不能吃太飽,不能吃太粗糙的,也不能吃得太急……好的飲食習慣是質量與數量的統一。
天時地利人和--順著自然的節律選擇食物
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當 秋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當冬之時「飲食之味,宜減酸增苦以養心氣」。道家的飲食強調按照季節的變換而轉換食物的五味:春天的時候多吃甘 甜的東西,少吃酸的;夏天的時候吃些辛辣的,少吃苦的;秋天減辛辣的食物,而多吃酸味的;冬天就吃些苦味的,少吃酸味的。
中醫也講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各臟腑強盛和虛弱的分歧,在特定的時候,專對某一臟器有針對性的調理可以收到很好的養生效果。
不同的體質對食物調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體胖者遠肥膩,多清淡;體瘦者遠香燥,多滋陰生津。陽盛實熱之人,宜清熱瀉火之飲食;陽虛有寒之人,宜溫熱性之食。
生活地區的不同,飲食調理的方法也應該有異,如山區人應適當多吃含碘的海產品,氣候乾燥的西北平原,應多吃柔潤的食物;氣候潮濕的東南山區,則應多吃辛辣食物。只有因時、因地、因人施膳,才能祛病延年。
由於養生和食療的結合,道家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貢獻良多。道家飲食養生的季節觀、體制觀、環境觀,圍繞著「天人合一」的原則,體現了人與外在條件互動變化的辯證思想,即便對於今天的科學探索,同樣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輕葷重素--永不落後的觀念
葷素平衡,比較好理解。現在胖子遍地都是,脂肪肝已經是普遍現象,各種富貴病更層出不窮,大家都在減少脂肪的攝 入。更有愛美女子,無論葷素一概拒絕,動不動只以水果度日,只為鏡中的魔鬼腰身。然而古代的生活條件,遠不及現在,吃肉和吃素,差著一個生活檔次。大家所 熟悉的《曹劌論戰》裡說:「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意思就是有吃肉的謀劃呢,你何苦參與?翻譯成現代人的說法:「有經濟實力強的管事呢,你瞎摻和什 麼。」可見當時如果有人說「少吃肉,多吃素」,那一定是上層階級的言論,跟本就吃不起肉的老百姓沒多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