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也是一種養生法
辟榖是道家特有的一種修煉方法
社會發展至今,大多人家衣食無憂,安居樂業。此時養生長壽自會為人所關注,各種健身方法如倒走、爬行、大喊、餓透等運動層出不窮。其中餓透法,與古之「辟榖」法頗為相似。餓透,就是指一兩日不進食,僅以開水充飢,或補充營養液,目的是使胃腸滯留的有毒物質排盡。
傳統修行方式裡,辟榖為人所熟知。辟榖,又稱斷谷、絕谷、休谷、卻谷。是道家特有的一種修煉方法,即是不食五穀和肉類,但並不是不吃任何東西,也不是絕食或不飲不食。
辟榖也不同於一般的節食,通常要停止進食七天以上,並輔以其他的修煉方法。
辟榖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大戴禮記·易本命》21 是一部記述秦漢前禮儀的著作,裡邊有這樣的話:「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吃不同的東西,能成不同的氣候,最 深厚的就是不吃,能成神了。現在已經無從得知這個論斷是因為有事實的總結,還是作者的想像,但這也算辟榖術早期的宣言了。
《淮南子》的地形篇也有類似的記載,人間篇裡還載有實例,如記述春秋時魯國人單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是為史籍所載最早之辟榖實踐者。
《卻谷食氣篇》是氣功服氣辟榖名篇,專門研究介紹服氣辟榖,大約成書於戰國時代。該書是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古墓 出土帛書,書名是出土後命名的。書中說:「去谷者食石韋。朔日食質,日加一節,旬五而止……至晦而復質,與月進退……為首重、足輕、體胗,則呴吹之,視利 止……」
意思是初行辟榖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須用「呴吹」食氣法加以克服。這裡將辟榖與行氣連在一起,和《莊子·刻意》將行氣與導引連在一起一樣,表明三種功法在先秦時最初存在的狀態,可以認為,它們最初的出現是大體同時的。
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榖者,人才輩出。辟榖術被發揚光大,廣為人知。《後漢書·方術傳》載:「孟節能含 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曹植《辯道論》載郗儉善辟榖事,謂曾「躬與之寢處」以試之,「絕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 慈、封君達、魯女生等皆行辟榖術。史籍、道書所載,不勝枚舉。可知從漢以降,辟榖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史書中的記載,許多已經無法證實。辟榖之人如此 之多,辟榖時間從幾月、幾年到幾十年,其中或恐有誇大不實之處,但應當不全是瞎編。道士在傳習辟榖術過程中,寫有辟榖術專著,論述與闡發辟榖的各種方法。 《抱朴子內篇·遐覽》著錄《休糧經》三卷。《通志·藝文略》著錄《太清斷谷法》《無上道絕粒訣》《休糧諸方》《太清經斷谷諸要法》《斷谷諸要法》《停廚圓 方》各一卷。《正統道藏》收載尤多。
辟榖--天人合一的通路
諸書所載,歸納起來,辟榖的方法可分為服氣辟榖與服藥辟榖兩大類。
服氣辟榖,即以服氣與辟榖相配合,並以服氣為基礎,通過服氣達到辟榖的目的。所謂服氣也就是一種以氣息吐納為主,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修煉方法。服藥辟榖,即用服食藥物以代替谷食。在後面的辟榖章節裡我們會更加細緻地介紹這兩種辟榖方法。
現代道家,繼承先賢遺法,也有很多辟榖的理論與實踐發展。
辟榖術如此經久不衰,又說對人體裨益良多,那麼,是否能經過現代科學的證實呢?研究發現適度的飢餓能使自主神 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受到衝擊,然後通過肌體生理內環境穩定功能的重新調整,提高人體承受生理負擔的能力,使各種身心疾病得到改善。另外,海外的一些心理 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適度的斷食對血壓、體重,以及心理所引起的一些病症都有一定療效。
辟榖時胃酸的分泌量會減少,大腦始終處在一種全新的功能狀態,體能和潛力會得到充分的調節和發揮,身體方面的負荷得到減輕,腦細胞的功能得到充分調動。此時人與自然宇宙溝通活躍,可以更容易達到道家追求的 「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在這個狀態下,即使好幾天不進食,也不會感到飢餓,體力和精神狀態反而會加強。這些表現在肢體靈活、雙目有神、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理解力增強,意志力和忍耐力也大大加強,極易啟發和誘發人體種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