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3: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米飯和麵食含碳水化合物較多,攝入後可變成葡萄糖進入血液循環並生
成能量。很多人為了減少高血糖帶來的危害,往往想到去限制主食的攝入量。特別是美國阿特金斯教授提出低碳水化合物可快速減肥,有一段時間就流行一種不含高
碳水化合物的減肥膳食「理論」。另外,有一些女性為了追求身材苗條,也很少吃或幾乎不吃主食。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
質,在體內釋放能量較快,是紅細胞唯一可利用的能量,也是神經系統、心臟和肌肉活動的主要能源,對構成機體組織、維持神經系統和心臟的正常功能、增強耐
力、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義。正常人合理膳食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比例應達到55%~65%。過去醫生給糖尿病患者推薦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
僅佔總能量的20%,使患者長期處於半飢餓狀態,這對病情控制不利。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現在已改變了這種觀點,對糖尿病患者逐步放寬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量。目前在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同的情況下,更強調選擇GI低的食物。
前些年在美國流行阿特金斯低碳水化合物的減肥膳食,在起初階段
就可快速減輕體重的原因是加快了體內水分的流失,但其後這種膳食減少體內脂肪的作用與其他低能量膳食沒有差別。這種減肥膳食有更明顯的副作用,可導致口
臭,容易腹瀉、疲勞和肌肉痙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生併發症。
許多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是血
糖的唯一來源,而不瞭解蛋白質、脂肪等非糖物質在體內經糖異生途徑也可轉變為血糖,所以他們嚴格限制主食,並大量食用高蛋白質及高脂肪的食物,盲目鼓勵吃
動物性食物。這種做法只注意到即時血糖效應,而忽略了總能量、脂肪攝入量增加的長期危害。因此,將這個備受爭議的減肥膳食模式盲目用於正常人,是不正確
的,會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
無論是碳水化合物還是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過多,都會變成脂肪在體內儲存。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在體內
更易被利用,食物脂肪更易轉變為脂肪儲存。近年來我國肥胖和糖尿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多吃少動的生活方式,並不是糧食吃得多,而是其他
食物特別是動物性食物和油脂吃得太多了。近20年我國城鄉居民的主食消費呈明顯下降趨勢,2002年城鄉居民穀類食物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別下降
21%和10%。而肥胖和糖尿病發病最高的大城市居民穀類食物攝入量最少,提供能量只佔總能量的41%。因此簡單地將我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增多歸因於糧食
吃得多了是不正確的。(見表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