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1)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王鳳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七章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
  
  城市病和農村病中隱藏的秘密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健康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然而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同樣是人,城市人與農村人面臨的疾病卻有一定的差異。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整體上來說,主要是城市跟農村生活內容不一樣。城市是快節奏的,人就像一個陀螺一樣整天轉個不停。而農村卻不一樣,農村是有忙有閒,比如種莊稼、收莊 稼都有一定的節氣。而且農村與大自然最為接近,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有所體現。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長壽的老人絕大部分都在農村的重要原因。
  
   此外,住房條件也是農村人和城市人所患疾病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不少人都在爭先恐後地買樓住樓,在房間裡裝上空調。不錯,屋裡涼快了,可把熱氣全散 到街上了,再加上汽車的尾氣,這些都讓城市的溫度升高。農村經濟條件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多以種植業為主,空氣污染不是很大,從而因為污染而導致的疾病自 然也就很少。
  
  我在臨床中發現,同樣的疾病,用同樣的藥物,農村人和城市人的療效大有差異,例如,同樣是感冒,城市人用了很多藥就是沒用,而農村人吃點藥就有效。究其原因當然與人的體質、環境、心態、污染等有關。
  
   其實用藥的不同也是農村人和城市人所患疾病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明明只是感冒,不管吃多少藥都不管用呢?難道是藥效 不好?非也!而是城市的人一得病就用藥,連細菌都產生抗藥性了。但農村卻不一樣,哪怕只是感冒膠囊,吃兩粒效果也非常明顯,其原因就在於農村的衛生條件很 單一,小病小災根本不算病,一般不吃藥。
  
  還有就是信任問題。有位老中醫曾經講過,農村人是比較相信中醫的。農村的醫療水平沒有城 市高,所以生病了,找醫生治療的時候,只能相信這個醫生,並十分配合醫生的治療。但是城市人卻不一樣,如果在這個醫院檢查出得了一種絕症,首先想到的不是 該如何治療,而是去更權威的醫院再檢查。如果是誤診還好說,只是虛驚一場。如果檢查的結果一樣呢?無疑患者的思想壓力會更大。
  
  就 拿高血壓來說,在農村,人們對於高血壓的概念不如城市那麼恐懼,因此只覺得自己有點頭暈、睡不好覺,即使大夫讓他泡點菊花茶喝,照樣有效。但是城市人卻不 一樣。城市裡的醫療設備比較多而且好,一旦扣上「高血壓」的帽子,人的心理壓力就會加大,自然也就不容易痊癒了。這些都證明了患者信任和良好的心態在治療 疾病上的作用。
  
  我在農村遇到過這樣一個病例。患者是一個二三十歲的小伙子,他的胳膊上長了一個骨瘤,西醫的治療觀念是摘除這只胳 膊,並且要進行化療,即便這樣,他也只能活三四個月。可是患者家裡比較窮,掏不出手術費,後來經人介紹來到我這兒。既要治療,又要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所 以我建議他到民間找一些單方、驗方,看看有沒有什麼偏方對他這個疾病有效。沒想到才半年的時間,他的胳膊就不疼了,瘤也不長了。原來有人給他用猴骨為主藥 開了一副散藥,吃了之後,既不疼了,也不發展了,把病情固定在那兒了,一直活到了現在,今年已50多歲了。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真的把胳膊摘掉的話會是怎樣 的後果?
  
  醫療的科普宣傳也在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大家都是出於好意去講,想讓老百姓多瞭解點健康知識。但是卻忽視了老百姓的接受能 力,因為講的人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講的,聽多了認識上非常混亂,剛一聽哪家都覺得有道理,但是聽多了以後反而不知道該吃什麼,喝什麼,有了病信誰的。本 來是為了引路,聽了反而斷路,不知道有病找誰、不知道怎麼看了。
  
  所以,我希望農村的病人盡量還是要保持他的原生態的狀態,不要過 多地去聽一些解釋。因為解釋聽多了,反而讓自己不知道該如何去辦了。比如得了腫瘤,現在不少人又是做手術,又是做化療即便是得了惡性腫瘤等「不治之症」, 你著急也沒用,該怎麼治就怎麼治,精神壓力越大,思想負擔越重,疾病可能惡化地越快,對疾病治療和治癒越難。
  
  空調病,在享受中悄然而至
  
  空調開不當,陽氣會受傷
  
   都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在炎熱的夏天,找一塊涼快的樹蔭處,或是休息或是下棋聊天,都可謂是一種享受。然而如今這種享受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不僅是可乘涼 的樹木少了,更重要的是,家家都有了比大樹幹還涼快的「寶貝」--空調,自然也就不稀罕大樹了。要知道,空調這種寶貝雖然讓我們涼快了,卻很容易引病上 身。
  
  《黃帝內經》中曾經這樣講過:「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夏傷於暑,秋必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 寒,春必溫病。」例如,夏天不能正常出汗,那麼病邪就會潛伏在體內,而且很快就會出現病症。現在,上班時,辦公室是空調房,出門汽車也有空調,回家空調更 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夏天下來,人根本就沒有多少可以出汗的機會。都在空調中雖然當時是舒服了,卻剝奪了人體通過排汗來進行自我調節的功能,這是違背自然規 律的,很容易引起疾病。
  
  我們知道,空調就是製造出「冷氣」,讓屋子的氣溫降低。如果一直待在空調屋子裡,人體就會因為冷而毛孔緊 縮,體內的濕熱不能散發到體外而鬱積在身體中,從而形成了「寒冷外束肌表,濕熱內蘊脾胃」的症狀,也就把這些濕氣統統集中到了脾胃。稍有中醫知識的人都知 道,脾乃後天之本,如果後天之本出現了問題,那身體自然也就不會健康。那些經常待在空調底下的人經常會感覺頭暈、煩躁、耳鳴、乏力,更有甚者還噁心嘔吐、 四肢關節疼痛並且經常反覆感冒,這都與空調有關。
  
  不少人在吹空調的時候,總是把門窗緊閉,不讓熱氣進來。這樣做對身體也是有害 的。房子就像是「氣」的空間,正所謂「人在氣中游」,如同「魚在水中游」。中醫也講究「生氣」,乃利於生人之氣。所以在蓋房子的時候,設計師都要設計哪兒 是窗戶、哪兒是門。門窗就像人的口鼻一樣,對於人來說,如果口鼻不通,則會導致生命的終結。而對於住在房子中的人來說,如果為了「保護」屋子中的空調冷風 而把門窗都關上的話,就意味著污濁空氣流不出去,新鮮空氣進不來,會使身體長期處於缺氧狀態。住在這種屋子裡,很可能會讓人疾病纏身。如果屋子中還有人吸 煙,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被迫吸二手煙,這種後果相信不用我說,各位也明白。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自序 第4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1)
第5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2) 第6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3)
第7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1) 第8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2)
第9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3) 第10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1)
第11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2) 第12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3)
第13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4) 第14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5)
第15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6) 第16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7)
第17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1) 第18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2)
第19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3) 第20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1)
第21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2) 第22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3)
第23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1) 第24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2)
第25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3) 第26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4)
第27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1) 第28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2)
第29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3) 第30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4)
第31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5) 第32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6)
第33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1) 第34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2)
第35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3) 第36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4)
第37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5) 第38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