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天性neuroticism含量比較多而且父母很看重分數的孩子,如果他們的智商本來就比較高,從很小的時候
就開始通過考試成績好而得到精神獎勵,那麼這個「學習好等於獲得幸福和安全」的條件反射回路就會反饋加強,考試成績好的次數越多,得到的獎勵越頻繁,這個
回路也就越強,而兒童對於考試帶來的成年人的獎勵產生越來越強的依賴,逐漸變成根深蒂固的絕對真理。
尤其是,有些父母和老師自己
把分數看得比天還大,完全忘記了鼓勵和獎勵兒童其他能力和人格方面的發展,特別是耐力和堅韌性和想像力,例如一味推崇和獎勵「你好聰明,聰明最好」,而不
是鼓勵孩子「失敗摔倒能自己爬起來才是最好」,「樂觀不怕失敗的心情最可愛」,那麼兒童也就不大會建立這些神經回路。
但是,學校
是一個封閉的人造的環境,現實世界並不這樣嚴密刻板地運轉。有些父母「家教很嚴」,兒女生活在僵化隔絕的家庭環境裡,只需要適應父母的教條而脫離真實而複
雜的環境。而且時代和環境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自己世界規律的認識和人生觀價值觀常常不能代表兒女的時代。如果在家裡把框框定得太狹窄,太死,那麼孩
子一出門就過時了。在成人的現實中,一個分數,一個數目,一個學位,只是人生價值的滄海一粟而已。還有很多很多極其重要的能力和模糊的考量標準,跟學校完
全不同,充滿了噪音。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文化不同的國家,變化更加巨大。從學校到社會,從中國到X國,好像從平面世界進入三維四維空間。這時候,那些「高
分=成功」,「優秀=幸福」,「自己完美=被人愛」這些價值結構呼啦啦地立刻倒塌了,如果一個人腦子裡深深地刻滿了這些教條,對世界的模糊和混亂一無所
知,就這麼被扔進社會,滿腦子刻板的人生規律和行事路線怎麼可能適應呢?他們又沒有學到過適應陌生環境,獨立解決難題,最重要的是臨危不亂,堅韌不倒,不
怕失敗,這些比聰明和優秀更重要的技能,他們都沒來得及學會。
我沒有系統的科學的數據顯示小學中學大學的分數和成年工作後的境遇
有什麼直接關聯,但是研究情商的心理學家做過一些統計研究,表明智商和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分數並不能準確地預測一個人的光明前途和事業成功。實際
上,每一個步入中年,有過幾年工作、求偶、人際交往的經歷的人,都知道這是真的,都知道這個真實世界並不按照學校裡的優秀的標準運轉。智力與能力,不是一
回事,而智力與幸福,關係更加微弱。極其聰明而極其煩惱和苦悶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優秀的孩子在成長期間受到
的寵愛和表揚,條件反射的反饋,都來自權威個體例如老師和家長,但是成年以後,這些高高在上的權威個體都沒了。他們依賴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定義的框架和對照
標準也消失了。怎麼辦呢?下意識地,他們會把對讚許的需要投射在其他個體上,例如老闆的嘉獎,同事的羨慕,鄰居的嫉妒,社會輿論的標準(何為優秀,何為成
功),還有可能在自己的腦子裡代替兒童時期父母和老師的評價與教訓的口氣,自己扮演了父母的角色。我遇到過太多太多的人,甚至我自己也曾經經歷過一定程度
的此類現象,就是腦子裡有個細小的聲音,不停對自己評頭論足,多半是批評挑刺而很少嘉獎,這聲音完全不是我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而是父母和學校老師們的嘮
叨。我們對權威個體的聲音如此熟悉,都吸收到自己腦子裡了,不時跳出來跟我們自己的主見打架。能打架的還是幸運的,因為有一定的主見和自己建立的價值觀。
也有不少人,在父母和學校和社會建立的固定框架裡才有方向感,但從來沒有建立過自己的人生框架,也不敢闖出這些施加於身的別人的標準,他們從來沒想過自己
想要什麼,什麼才能帶來內心的滿足和愉快和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怎樣才能為自己驕傲。
如果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才能讓自己感到安全、滿足、有信心,甚至驕傲,那麼你就永遠感受不到真正的安全,滿足,自信,驕傲。
美國的教育系統比中國的寬鬆度大,孩子的自由發展空間也相對大一些。但是美國社會也很強調競爭和可衡量成績(就是分數),有時候瘋狂程度跟中國育兒概念
有得一拼。近幾年隨著對學業成績越來越強調,兒童心理學家警告大眾,過分強調聰明和考試成績,忽略培養堅韌的性格,將來孩子會吃苦的。關於聰明孩子的心理
學研究表明,誇孩子不應該誇他聰明,誇他考試分數高,誇成就誇結果,而是應該將讚許和鼓勵集中在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上面,誇他努力的過程,誇他解決問題的創
造力,誇他與其他小朋友合作的彈性。有專家半開玩笑地忠告父母「別告訴孩子他很聰明」,做父母的當然不能假裝自己並不看重學業和智力,但是,要真正給孩子
一個健康向上、全面豐滿的價值觀人生觀,得自己先建立健康向上、全面豐滿的價值觀人生觀才行。
我自己沒孩子,沒有帶孩子的一手經
驗。不過我很喜歡收集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討論兒童心理學的話題。我認為兒童和成人心理學是密不可分的,剛當上父母不久的人,可以反省和思考自己的成長過
程,審視自己跟父母的關係,父母的育兒手段,吸取經驗和教訓(好壞都有),對自己,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我這種沒孩子的人呢,可以通過學習兒童心理
發展過程來更準確更客觀地瞭解自己和別人的心理規律,成因,機制。瞭解一些兒童心理的發展機制,就能打破成人心理的迷霧,原來這一切並不神秘,也不是宿命
論主宰自己一生,這些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和糾結,也有修補和自救的可能。外面看很複雜的一隻機動表,碰不得也不知何處下手,拆開
一看,啊,還是有道理的,可以理解也可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