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大自然
一位睿哲說過:“大自然是人類生身的母親,智慧的老師和公正的法官。”確實,自然哺育了人類,教育了人類,制約了人類,自然法則不可違背。
大自然是偉大的母親,回到她身邊,人類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使你放松,使你寧靜,使你壓力得到釋放,使你精神得到撫慰。為什麼人類有回歸自然的天性
呢?因為人的基因和黑猩猩的基因有是相同的,所以人自然有黑猩猩那樣喜歡在充滿陽光、空氣、水的森林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性。但基因的緩慢進化
難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形成了基因——環境間的巨大落差,正是這種“不適應”成了生活方式疾病高發的總根源。
大自然母親還有一種陶冶情操的神奇力量,在默默無言中,使你的心靈得到淨化,人性得到升華;還有激勵人格的力量,使你永遠積極樂觀、永遠蓬勃向上。
大自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力量呢?
原因是在浩瀚無邊的大自然面前,你會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孤單,在高山大海、雪峰冰川面前,你會感到自己就像滄海一粟那樣微不足道,沒有絲毫值得驕傲自大、
目空一切、虛榮浮躁、仇恨忌妒的理由,相反,只有謙虛謹慎、互助友愛、風雨同舟、齊心協力,人類才能生存。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會心態平和,反省自身,善待
生命。心境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一樣明澈,心靈淨化了,心理就平衡,生理機能就穩定,抵抗力就提高,“正氣存在,邪不可干”。
除空間回歸自然,還要時間順應自然,人體的生物鍾才能和諧運行,耗能減少,凋亡減緩,健康長壽。比如秋天本是金風送爽,色彩斑斕的季節,為什麼要說是
“多事之秋”呢?因為古人已觀察到冬天是疾病和死亡的高發期,而秋天是夏到冬的過渡期,應“一葉知秋,未雨綢繆”,才能平安過冬,所以提出“多事之秋”,
以作警示。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冬天是冠心病、腦卒中,呼吸道疾病及情緒抑郁的高發期,怎麼預防呢?古人真有高明之處,那就是食
補,通過食物又補營養又防病,一箭雙雕。原來天氣“立秋”至“霜降”的90天中,氣溫下降15-20℃之多,使人體毛細血管、小動脈收縮,血壓上升,心肌
耗氧增多,心腦血管呼吸道疾病增多,這時最迫切的需要是給機體補充營養和熱量。
研究表明:補充高蛋白最好。因為蛋白質有一種“特
殊熱力效應”,即攝入後有30-40%的熱量要消耗放出,而糖類只放出4-5%,脂肪為5-6%,也就是說,食補時補充蛋白質會使身體覺得暖和不怕冷,正
符合機體秋末冬初的需要,同時補充蛋白質還會使人覺得興奮,有精神。那什麼肉含的蛋白質最高呢?營養分析表明:蛋白質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羊肉、兔肉、雞
肉、牛肉、鴨肉、豬肉。其中羊肉為,豬肉為。
令人驚奇的是,古人竟早已知道這個規律。中醫認為羊肉屬大熱之品,性溫味甘,有補腎
壯陽,溫中祛寒功效。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要“熱則寒之”,搭配涼性和甘平性蔬菜,所以,蘿卜,冬瓜,油菜,蘑菇,豆芽,蓮藕就是首選,再加上豆腐,有清熱
瀉火作用,搭配巧妙,融營養、食療和美味於一鍋,“蘿卜羊肉湯”便成了理想冬補佳餚。無獨有偶,《大長今》養生御膳中的美味營養“豆腐火鍋”中也是豆腐,
牛腿肉,白蘿卜,香菇,豆芽等,與“蘿卜羊肉湯”的食物搭配和烹調有異曲同工之妙。據研究,此御膳系源自山東魯菜,魯菜起於春秋戰國,講究以食為藥,陰陽
合一,而韓國御膳青出於藍地把古老魯菜發揚光大了。
四個“怎麼辦”
1、應酬多怎麼辦?
中年人應酬多是一大負擔,不但是胃腸負擔,肝髒負擔,更是時間負擔和心理負擔。怎麼辦?有一位省領導定了兩條:一是吃飯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二是只敬一次
酒,不勸酒。理由是:“只要感情有,茶水也當酒;只要友情在,葷素都是菜”。而且只吃七八分飽,感覺正好,營養夠了,不多不少。喝酒的人都很文明,只喝到
“君子”或是“孔雀”階段,鮮有進入“獅子”,更沒有到達“猴子”和“蠢豬”階段的。應酬不超過一小時,既盡了情誼,皆大歡喜,還省了時間,不傷身體。
2、沒時間運動怎麼辦?
一般說來,運動不運動與時間沒有關聯,運動不運動是觀念問題而不是時間問題。日理萬機的*同志都能每天堅持步行運動,布什、普京總統都很忙,也能每天運
動,更何況一般人呢?中年人的確工作很忙,但大忙人胡大一教授身兼許多重要職位,還身體力行,帶著計步器仍能每天堅持步行1萬步,就是忙裡偷閒,抓緊時間
運動的結果。
如果你比他們還忙,那麼至少可以在上午10點,下午4點在辦公室內各做10分鍾左右的“深呼吸,下蹲起”,“十點十
分去看戲”的運動以預防頸椎病,肩周炎,腰背痛和改善植物神經調節功能。深呼吸是用腹式呼吸,使橫膈下降,使腹內髒器受到溫和的按摩,改善微循環;下蹲起
通過體位改變可以增強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調節血管的功能,是消除許多症狀的有效辦法;“十點十分”是指兩手由平伸(如時鍾9:15)到上抬15度(如時鍾的
10:10),此動作每次做50-100次,可以非常有效地預防治療頸椎病、肩周炎;“去看戲”指踮起腳,伸長脖子向前,也是防治頸椎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