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經常有朋友問我:“是不是沒有疾病就是健康”?有這種想法的人一定還有很多,因為詞典中就是這樣寫的:“健康,是指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古人稱:“體壯為健,心怡為康”,意思是說身體強壯,心情愉快才能稱得上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48年就提出,“健康是軀體的、心理的、社會人際
適應的和精神道德上的良好和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因此,健康的標准絕不是單純指一個人“沒有生理缺陷和疾病”,而是包括身心兩個方面最
完美的狀態。
早在2000多年前,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
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意思是說,聖人(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懂得一個道理,人體在沒有
患病之前就應該進行防治,國家在沒有*之前就應該進行治理。如果等到有了疾病再進行治療,國家發生*了再進行治理,就如同感到口渴了才想到挖井,戰爭已經
打起來了才想到鑄造武器,豈不是太晚了嗎!現在人們也常常講“求醫不如求己,治病不如防病”,但真正做到卻並不容易,有句話說的不錯:“三歲小孩都知道,
八十老翁做不到”,就是這個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忽視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長期的養生保健,結果導致了
各種悲劇的發生。尤其是近來的知識分子,各界名流,社會精英的英年早逝,讓我們深感沉重和悲痛。如果我們多一些珍惜自己的健康,多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狀
況,也許就不會出現英年早逝的現象或花費那麼多醫療費用了。
促進健康是個系統的工程,不是僅靠一種保健方法或一種保健品就能做到
的事,只能老老實實地按照良好的生活方式從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正如美國科學家斯蒂芬妮·丘維說的:“改變生活方式永遠不算晚。即使你到中年或是更晚
才開始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你都能從中受益。”而這也正是《無病一身輕》一書所倡導的養生理念。
俗話說的好:“養生無大道,小道也湊效”!也許你沒有能夠取得你理想中的人生寬度,但你完全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控制你的生命長度!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們獲得健康、減少疾病的最簡便易行、最經濟有效的途徑。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學與康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張國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