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足氣血,讓每個髒器都吃得飽飽的
一說起氣血,一般人都覺得是很玄的東西。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准就是氣血充足。人體的髒器就如同人一樣,吃得飽了,干起活來才有勁。而血就是髒器的“飯”。
當體內的各種髒器每天都能吃上滿滿一大碗干飯時,干勁就十足,工作就干得好。而當人體的總血量不夠,也就是給髒器減了飯量,雖然它們都還在運轉,但因為
沒吃飽,就容易疲勞,無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現了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時間一長,各髒器由於供血不足,各種疾病都會惹上身來。
心髒沒吃飽(供血不足)就會心慌、氣短、胸悶,這時,特別想休息,就出現了間歇,心跳的次數就會越來越慢,心就開始痛。這是在提醒你,它餓了、累了,你
沒管它,或者只是給它吃了一些擴血管的藥物,可根本原因並沒有改善。當缺血症狀進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會造成閉塞,心梗,最後危及生命。
大腦沒吃飽,輕者頭暈、記憶力下降,重者因遠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癟、閉塞,繼而出現腦缺血、腦梗塞,時間一長,腦子開始變“瘦”,腦萎縮、老年癡呆症也開始發生。
肝髒吃不飽,這個“人體化工廠”的工作量就開始萎縮,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轉化成人體所需要的能量,而這時沒勁干了,一斤的肉,它只能轉化7兩,余下3兩只好以脂肪的形式棄置在肝髒裡,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積在血管裡形成高血脂。
腎髒也是一樣,沒吃飽,它擔負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如此,身體內的各種毒肯定就不能及時排到體外,就容易引起尿酸、尿素過高。
胰腺也是一樣,吃飽了就能奉獻給人體充足的胰島素,沒吃飽時,糖不能被正常代謝,多余的糖就存留在血管裡,血糖自然增高了。
所以,血的重要性是我的食療理論中的核心內容,只要食物營養豐富、搭配合理就能保證人體內血的質量和濃度;保證了胃腸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讓人血量充足。要記住,食療的重要性是貫穿人一生的,也是要落實在每天的每一頓飯上面的。
溫度決定生死
氣是什麼?“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這是用來形容氣血關系的最常用的一句話。
中醫學對氣的解釋是這樣的:氣是由先天之精華、水谷之精氣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所組成。氣具有很強的活力,不停地運動著,中醫學以氣的運動來解釋生命活
動。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即具有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與運行,推動髒腑組織的各種生理活動的作用。人體的氣,又分為元氣、宗
氣、營氣、衛氣以及髒腑之氣。元氣,又稱“原氣”,是由先天之精華所化生,並受後天水谷精氣的補充,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以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水
谷精氣結合而成,貫注於心肺之脈,與呼吸及循環密切相關。營氣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水谷精氣所化生,運行於脈中。衛氣,有保衛的意思,由水谷精氣所化
生,活力特別強,流動迅速,運行於皮膚、肌肉、全身內外上下,能護衛肌表,溫養髒腑,並調節汗孔開合和汗液的排洩,維持體溫恆定。
一天看電視,有一個節目是介紹太陽系裡各大行星的,裡面說:人類生存的地球離太陽的距離不遠不近,有著常年平均17℃的溫度,給萬物生長提供了最好的生
長條件。而離太陽近的水星、金星,因為溫度高達400℃以上,水都蒸發了,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等,因溫度在零下100℃,全都是冰。彗星也是由一大團
冰凍的氣體夾雜冰粒和塵埃物質組成,土星雖有著美麗的光環,也是由冰塊和砂礫組成。而這些星球上都沒有什麼動植物生長。
看到這兒,我茅塞頓開,原來地球上的氣溫是萬物生長的必需條件。溫度使地球上的冰塊融化成充滿活力、滋養著萬物的水;又使水變成了蒸氣,使空氣更加清新、滋潤,孕育著生命。
水在我們人體的表現形式就是血液,它滋養著我們全身,當溫度降低時,血液流速減慢,就出現滯澀、瘀堵,當溫度進一步降低,血液就會凝固,人就面臨死亡。
使血液能流動起來的動力是溫度,它使血液在我們全身循環不息,維持著各髒器的生理活動,讓生命獲得保障。
當想明白了溫度的重要性,當悟出了溫度可以決定人的氣血盛衰的時候,我對生命就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而這時再去看中醫對氣的解釋,就發現溫度的作用與中醫所說的“氣”非常相似,中醫所說的氣是由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氣所組成,而其中的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都能用溫度輕易地解釋。
先天之精氣其實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腎”。腎為一身之陽,就像人體內的一團火,溫煦、照耀著全身。孩子之所以被稱做“純陽之體”,就是因為腎氣足,腎氣
足就說明火力旺,代謝旺盛,總是處於生長、發育的狀態,而老人腎氣衰了,體溫就偏低,火力不足,循環代謝也就減慢了,身體逐漸衰弱。正如《黃帝內經》所
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說:“陽氣就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如果失去了它,萬物便不得生存。人體若
沒有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一片黑暗,這樣,生命就要停止。”
對於腎髒,中醫裡永遠只存在著補,從沒有瀉的說法。不能給腎髒撤火,更不能滅火,只有通過不斷地、適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讓腎火燒得長久而旺盛。
腎就是人的根,就如大樹的樹根一樣,只有從根上施肥、松土,才能生長旺盛,只要樹根能不斷吸收營養,才能牢牢地扎在大地更深、更遠。就是大樹給吹斷了,只要有根在,還會發新枝、長新葉。人也是一樣,只要保住腎,也就是保住人的根,人就永遠健康,永遠充滿活力。
而給人的根不斷補充營養的、添加燃料的,讓腎火不滅的就是被稱為“後天之本”的脾胃,是脾胃把食物化成了充足的血液,這就是我理解的“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
補氣就是補腎、暖腎、保暖、去寒,氣血充足就是身體內血液的量足、質優、腎氣足、基礎體溫偏高、各髒器功能正常,代謝旺盛、血脈暢通;氣血兩虧就是身體內血液的量少、質劣、腎氣虛、基礎體溫低、各髒器功能低下、代謝緩慢、血脈運行不暢。
所以,補氣的目的就是讓身體保持適宜的溫度,再加上宗氣,也就是人在大自然中吸入的新鮮空氣。這樣人才能鮮活地立於天地之間。
熟知食物的溫熱寒涼平是保證氣血充足的關鍵
根據各人體質,只要吃應季、應地的食物就絕少生病
中醫認為,溫熱為陽,寒涼為陰,只有將食物的溫熱寒涼因人、因時、因地的靈活運用,才能使人體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陰陽平衡,不會生病。
1.根據各人體質選擇食物
身體內寒氣較重、氣血兩虧的虛弱之人不分季節,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蔥、菲菜、生姜等,這樣身體才會產熱,使機能興奮、增加活力,血脈暢通。現在的人吃的食物普遍性涼,又大量使用空調等降溫,所以現在的人99%都屬寒涼體質。
如果身體內熱大,精力旺盛,就不用吃太多溫熱性質的食物。吃多了會燥熱、上火,機能過於亢奮,所以要適當地選用一些寒涼的食物來進行平衡。
2.配合氣候變化選擇食物
氣候的變化說到底就是溫度的變化,所以,溫度高時人要多吃寒涼的食物清熱,溫度低時要以溫熱的食物保暖祛寒。現在的夏天,室內多有空調,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燥熱已大大減少,可人們猶不滿足,仍然貪吃寒涼之物,所以,身體內的寒濕都很重。
冬天氣候寒涼,理應多吃溫熱的食物保暖,可室內又因為大量使用暖氣、空調,使空氣燥熱,於是人們仍是貪喝冷飲,吃西瓜、香蕉等等,這些都是完全不對的。我一個朋友的母親就是天冷時吃了半個大寒的西瓜,半小時後突發腦中風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