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0年“黃金年齡”的巨大差異
當我們違背感性健康時代的文化,重建關於身體機能和器官的衰老速度的健康標准,並總結其衰老速度的規律,開創關於衰老速度為中心的“年輕學健康理論”時,人們必將把落伍的、過時的健康“憑感覺”的感性健康時代拋之腦後,也標志著數字健康時代的到來。
以衰老速度為中心的健康和以疾病為中心的健康的區別在於:
數字健康時代,主要是控制衰老速度,並大幅度降低衰老速度的時代。
數字健康時代將顛覆現代醫學。
數字健康時代的目標是實現年輕學健康,而感性健康時代的目標是使你遠離疾病,其生命的質量和壽命是有天壤之別的。
當然,數字健康時代並不能完全杜絕疾病,但此時的疾病通常表現為衰老速度異常,即任何疾病的出現,衰老速度都會是敏感的“晴雨表”,可以根據衰老速度的異常更早更好的診療疾病。
感性健康時代,死神就在你的窗外,隨時向你招手,把你帶走;而數字健康時代,你可以准確的知道並控制死神與你的距離,主動權在你手中。
數字健康時代和感性健康時代的重大區別還在於:
數字健康時代的健康以“數字”說話,感性健康時代健康以“感覺”說話;
數字健康時代的目標是“年輕、美麗”,感性健康時代的目標是“沒病”;
數字健康時代健康體系以“人”為中心,感性健康時代醫學體系以“疾病”為中心;
數字健康時代的健康文化是生命加減法,感性健康時代的健康文化是疾病預防(實際是有病去醫院);
數字健康時代重點研究“衰老速度”,感性健康時代重點研究“疾病”;
數字健康時代圍繞衰老速度,以偏離衰老速度的最佳值的多少而確立是否健康,感性健康時代圍繞有病沒病,以疾病的某種“症狀”是否出現為健康標准。
數字健康時代的生命管理者是數字健康師,在不知不覺中,人人享受健康專家的專業健康服務,生命管理機構是“年輕學健康服務中心”;感性健康時代的生命管理者是“自己”(醫學專家卻奢望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健康專家),疾病管理者是醫生,疾病治理者是醫院;
數字健康時代的健康服務機構多,“數字健康師”多;感性健康時代的醫院多、醫生多。
投資衰老速度和投資疾病,其費用相差10倍,效果更是相差十萬八千裡,一個大大提升了生命品質和壽命,一個只是想通過嚴格管理來實現“沒有疾病”的願望。
這樣,生命健康體系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兩大體系:感性健康時代的疾病診療體系和數字健康時代的年輕學健康體系。疾病體系是為防病治病,是人類健康的安全線;而年輕學健康體系是提升生命品質,使你更年輕、更強大。
數字健康時代的年輕學健康服務體系,終將取代感性健康時代的疾病診療體系,成為無可爭議的生命健康的絕對主導地位。
二、50年壽命的差異
感性健康時代是只有疾病標准,沒有健康標准的時代!
在“健康---亞健康---功能障礙---疾病---大病”的過程中,你在哪個環節采取行動或者說你投資於哪個環節、怎麼投資,其性質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數字健康時代和感性健康時代的重大區別之一。
感性健康時代,人們一般投資於後期的疾病時期或者大病時期,一般過程為:“疾病---治愈---多次疾病---多次治愈---重病---治療---死
亡”。即便如此,投資疾病也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人類投資疾病的感性健康時代,人類大約已經從40多歲的壽命增長到目前的70多歲,收獲了30
年以上的生命。
感性健康時代“感性化”的健康文化,事實上是一種沒有健康文化的時代,執行的是“健康靠感覺,有病去醫院”的疾病
文化,使人類進入了防病治病的誤區:“從醫學專業的角度來看,健康者只不過是從一個疾病到下一個疾病的旅行中暫作休息的患者。”以疾病為中心的健康模式,
使人類始終在“有病”和“沒病”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