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上,“沒病就是健康,有病就去醫院”正是感性健康時代真正執行的健康文化。
“有病”、“沒病”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健康標准。
人人都非常清楚,投資健康是世上最值得的投資。但人年輕的時候,很少有資源去投資健康,相反,人人都擁有非常豐富的“健康資源”,因此,人們往往都是透支健康去換取金錢、地位、榮譽。
以生命健康為代價(大約是30年的黃金年齡)換取生存的條件,甚至換取金錢地位,然後再拿錢買健康,是這個時代流行的健康模式。
遺憾的是:錢是買不來健康的!實際上只是用錢和疾病作斗爭。年輕時掙錢,年老時治病就成為這一時代人的典型寫照。
幾乎沒有人能逃過“病”死的殘酷結局!而且一般一個人一生中90%的醫療費是用於臨死前的“搶救”。
社會投資“醫療”行業,個人投資“疾病”,感性健康時代的健康投資模式實際上是一種“疾病投資模式”。
雖然,在感性健康時代的後一個階段,人們把主要的健康投資用於“預防和保健”,但是,這種“預防和保健”事實上是一種“疾病管理”——就是檢測疾病的發生、發展,側重於早發現、早治療。“保證不得病”是最大成果,仍然脫離不了感性健康時代的健康理念。
因此,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其慢性病人越來越多!甚至比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這充分說明了:健康模式本身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