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准備。思考吸煙利弊,權衡得失,掌握自我意識的控制能力,摸索一套沒有香煙的健康生活模式,選擇一個明確的日子突
然徹底戒煙。實踐證明,這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可取的方法。要充分了解,戒煙中出現的症狀是戒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難,是你身體建立新的平衡信號。回吸只
是發展中的一個曲折,而不是最終結果;對某些回吸信號采取積極措施,就可以保持戒煙成果。
社會准備。找對策回避煙友和吸煙環境;學著抵御煙草的誘惑;與不吸煙者交朋友;從朋友和家人處獲得幫助,接受監督;經常發現戒煙在生活中的各種益處。
通過“五日戒煙法”,吸煙者會驚喜地發現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變化,最大益處莫過於重新獲得了自信、自尊、自愛以及對生活和自身的控制。許多人發自內心地說:“我能控制自我,知道如何對待生活了。我擺脫了尼古丁。小煙卷,永遠告別了!”
煙酒親兄弟,並非一家人
酒與醫本是一家,煙則有百害而無一利。
人們常把煙酒混在一起談,“煙酒不分家”,以為兩者差不多,其實它們有本質的不同。
從歷史上看,酒有5000余年歷史,在文字出現以前,遠古的巖畫上已有酒具的圖案,而煙是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帶回歐洲的,吸煙的盛行只有
200余年的歷史。從地域上看,世界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米酒、果酒,品位特色,五彩繽紛,而煙草則僅此一種,別無分號。從醫學上看,酒有廣泛的用
途,酒與醫本是一家,現代醫院每天都離不開酒精。煙則有百害而無一利。從文化上看,酒在各國都有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文化人文內涵,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風花雪月,情仇愛恨都有酒的故事,而煙則相形見絀,只能甘拜下風。酒的氣質和品位是煙所無法比擬的。
飲酒文化,源遠流長
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慮程度的指標。
人是感情動物,有七情六欲,在內外環境壓力下,人的感情需要有宣洩釋放的途徑。酒精的刺激、興奮、釋放和麻醉功能正符合人們的需要。心理人類學家維特·巴諾教授通過對美洲印第安人社群的研究發現,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慮程度的指標,並認為適用於所有飲酒民族。
大凡人的種種郁悶憂傷,慷慨悲憤,興奮激動,思念惆悵或親人相逢,接風餞行,遣憂排愁,賀吉志喜,此時酒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其文化與疏導功能是任何其他東西所無法替代的。試想,世上還有什麼能把人類的精神、心靈和感情如此酣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呢?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天生
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仃濁酒杯”。而“青梅煮
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更是在杯酒之間演繹了驚心動魄的歷史風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內容。當然,其中也夾雜一些不良的“醉酒文化”,“今朝有
酒今朝醉”、“浩歌一曲酒千鍾”、“酒醒還醉醉還醒”,使“酒杯是小,淹死的人比大海還多”,對社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酒是一把“雙刃劍”
飲酒少量可以,以每日不超過15克酒精為限。葡萄酒、紹興酒在100毫升以內,60度白酒就是25毫升,如果啤酒就是300毫升。
現代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每日飲少量酒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壓病及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適量飲酒能緩解緊張,改善情緒和睡眠,有助於人際交往。
但是,飲酒少量可以,多量不行,以每日不超過15克酒精(這就是“戒煙限酒五一五”中的“一五”)為限。少量飲酒,按國外的標准是30克酒精,按我國標准為15克酒精。這樣,葡萄酒、紹興酒在100毫升以內,60度白酒就是25毫升,如果啤酒就是300毫升。
酒是一把“雙刃劍”。少量的酒是健康的朋友,過量飲酒是罪魁禍首。
酒喝多了以後很危險。據國外研究報道,40%的交通事故死亡者、50%的監獄罪犯、25%的重病人都是和酗酒有關的。酗酒還可引起肝硬化、酒精性心髒病、酒精性精神病、腦卒中、腫瘤、帕金森氏綜合征以及其他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道德的淪喪。
有的人酗酒後通宵搓麻將打牌,大喜大悲,大吃大喝,觸犯了“飽餐、酗酒、激動”三聯征,當天激動,當天死亡。
其實,酒精是一種很容易被人體吸收的物質,約1/4由胃黏膜直接吸收,其余經小腸上部黏膜於兩小時內全部進入血中,在空腹及低濃度時吸收加快。酒後的臨
床表現因人而異,一般飲酒後體內酒精量達20~40毫升時,可感到輕松愉快,語言增多,有時則表現出粗魯無禮、感情用事、時悲時喜、時怒時慍;當人體內酒
精量達50~100毫升時,則表現為語無倫次、神情恍惚。
飲酒過量還可造成冠狀動脈痙攣和阿-斯綜合征。有一位同志,男性,50
歲,在宴會上與朋友飲白酒3瓶,3小時後突感胸骨後壓迫、憋悶不適,到醫院急診室已不省人事。這就是發生了阿-斯綜合征。搶救過來心電圖出現急性心肌缺血
改變。在酒精中毒死亡者屍檢中,可以見到肺部、心肌、胰腺、胃黏膜有多處出血點,腦膜血管高度擴張*,切面腦實質有散發性出血。
美國保險公司有一個統計,不喝酒的人,滴酒不沾的人得病多,壽命短還死得快。而酗酒的人,每天喝大量酒的人,得病更多,死得更快。少量喝酒的人,每天喝點
紅酒、黃酒、果酒的人,得各種疾病的極少,壽命最長。少量喝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平均壽命長一歲,大量喝酒、酗酒的人比少量喝酒的人平均壽命短八歲。
天堂地獄,一步之遙
世界衛生組織改變了過去對酒精的看法,將“少量飲酒有益健康”的口號改為“酒,越少越好”。
歐洲20個工業化國家的橫向流行病研究表明:酒精的消耗量與冠心病的死亡率成逆相關。在前瞻性的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在每天都少量飲酒的人群中,其高血
壓與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不飲酒者低。美國癌症學會對年齡40~59歲的28萬名男子的飲酒習慣進行了12年跟蹤研究,發現適量飲酒(每天不超過
15~30克酒精)的人其心髒病死亡率比不飲酒者低20%。加拿大蒙特利爾心髒病研究所的資料顯示,適量飲酒可減少40%的冠心病發作。原因是適量酒精能
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的膽固醇,因而能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這在獼猴的飲酒實驗中也得到證實,飲葡萄酒組獼猴的動物粥樣硬化
發生率為8%,而對照組為48%。新近的研究發現,適度飲酒者體內C-反應蛋白含量最低,表示酒精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這也有利於減輕動脈硬化的發生。美
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資料表明:適量飲酒者比滴酒不沾者更健康,而且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一歲。
但千萬別忘了,酒是把雙刃劍,酒並
不是謙謙君子,只要過量,即只要一步之遙,酒立刻凶相畢露,把飲酒者送入地獄。在生理上,酒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在心理上造成
酒精成癮,依賴,人格變態;在倫理上造成道德淪喪,刑事犯罪,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破壞,後果難以估量,而且實際上是愈演愈烈,尤其在當前中年多
病、英年早逝的熱點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有鑒於此,世界衛生組織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它把過去的“少量飲酒有益健康”的口號改為“酒,越少越
好”。因為少量飲酒的好處很容易被飲酒的巨大弊端所掩蓋,也就是把“對酒當歌”改為“對酒莫歌”了。實際上,即使在以前認為少量飲酒有助預防冠心病的時
候,世界衛生組織也從不提倡以少量飲酒作為預防冠心病的方法,為的是防止酗酒的巨大社會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