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是一個周身的興奮過程,可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升高,肌肉緊張,心肌耗氧明顯增加,這對患有嚴重高血壓、
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患者極為不利。有學者研究發現:心肌梗死患者*時平均心率可達107~120次/分,約20%的患者有心律失常和(或)ST段明顯
偏移,心肌缺血改變。實際性生活過程中,突然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和猝死的事件並不少見。
因此,對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
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死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應節制性生活;但這並不是意味著絕對不能有夫妻生活,不是避免親熱行為,而是注意在性生活過程中,如發現心
慌、憋氣、胸悶、頭暈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性生活。也有人主張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前10分鍾,含服硝酸甘油一片,以預防心絞痛的發作。有學者提出,冠心
病患者,特別是心肌梗死發生後1~2個月或出院前進行運動耐量試驗,能夠完成次級量運動試驗,或能上二層樓者,其心功能才適於進行性生活。
自幼開始抗衰老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北京市15~39歲年齡組屍檢中發現,有動脈粥樣硬化表現者竟占74%,其中,冠狀動脈嚴重狹窄超過50%者達24%。
冠心病的發病年齡已年輕化,這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鍾。許多人40歲動脈硬化,不到50歲就患冠心病,60歲就腦卒中、糖尿病、腫瘤,提前患病、提前衰老、
提前死亡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生命之樹本應是秋天落的葉,怎麼春夏就落葉蕭蕭,一派暮色呢?現實生活中,為什麼那麼多人以提前的病理死亡代替了自然的
凋亡呢?甚至小學生患了高血壓,中學生開始動脈硬化,我們的世界怎麼了?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北京市15~39歲年齡組屍檢中發
現,有動脈粥樣硬化表現者竟占74%,其中,冠狀動脈嚴重狹窄超過50%者達24%。在我們這樣一個剛由溫飽進入小康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尚未充分發展,而
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卻以發病率日漸增高、發病年齡日趨低齡化的迅猛之勢向我們迎面撲來,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其實,這個道
理很簡單,只是健康教育不夠,普及健康知識不夠。有位老干部講得好:我們應該有知識,不僅活得明白,死都死得明白。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減少高血壓、冠心病、
腦卒中的發病率。
過勞死和冠心病
社會的競爭、進步都需要付出辛勞與汗水的代價,但不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價。
據媒體報道,2005年開始之際,在短短的4天內,清華大學兩名青年教師相繼去世,一位36歲,一位46歲。二人的去世在清華大學校園引起極大關注,人們將禍首直指壓力過大而導致的過勞死。
過勞死這個詞最先是由日本傳入的,也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主要是因為在日本出現長時間勞累過度而發生猝死的事件而派生的名詞。出現過勞死的人在非生理的
勞動過程中,人的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比如長期勞累、過度透支,體力和精力得不到恢復,體內疲勞淤積並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粥狀
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
過勞死的前5位直接原因是冠心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過勞死與猝死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其特點是隱蔽性強,先兆不明顯。
社會的競爭、進步都需要付出辛勞與汗水的代價,但不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價。對付過勞死最好的方法就是調節好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節奏,有張有弛,減少身
體的應激水平,鍛煉身體,放松心情,以愉悅的方式來對待工作和生活。注意合理調整飲食,多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另外,定期體檢,積極預防原發病也是十分重
要的。
試試快樂一周減壓法
郊游、游泳、與親人交談、同孩子做游戲、散步等,都能夠做到放松自己。
放松自己是減輕心理壓力、減少應激反應常見的方法。郊游、游泳、與親人交談、同孩子做游戲、散步,都能夠做到放松自己。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