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後,身體會覺得暖和,不怕冷,尤其在餐後的3~4小時及10小時左右最明顯。同時,吃肉會使酪氨酸轉化成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人覺得精神、興奮、有氣力。
人體在外界氣溫為21~23℃時,感覺最舒適,四肢溫暖。秋冬氣溫下降後,為維持體溫,一方面使四肢小血管收縮,減少散熱,一方面增高體內代謝率,增加
產熱,因此需要更多食物和熱量供給。多吃什麼呢?米面、肉蛋,還是果蔬?生理學研究表明:蛋白質有一種“特殊熱動力效應”,即攝入蛋白質後,有
30%~40%的熱量要消耗放出,而糖類為4%~5%,脂肪為5%~6%。簡單說來,就是吃肉後,身體會覺得暖和,不怕冷,尤其在餐後的3~4小時及10
小時左右最明顯。同時,吃肉會使酪氨酸轉化成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人覺得精神、興奮、有氣力。當然,秋補的營養應當是七種營養素全面均衡才能
提高體質、體能及免疫力。我國神舟6號飛船航天員的食譜中每天有3次牛奶,早晚為牛奶,中午是酸奶(可以改善腸道菌群狀態,幫助消化,又不因晚間飲用而傷
害牙齒),是十分科學合理的。
“秋凍”適應,提高耐寒力
對兒童的研究表明,簡簡單單的睡前徹底刷牙可使兒童咽炎、扁桃腺炎減少70%~80%之多。
同樣的寒冷天氣,人體的反應大不一樣。有人嚴冬冬泳,精神振奮,面色紅潤。有人稍一吹風,感冒肺炎。愛斯基摩人在皚皚白雪中,以冰塊築屋,其樂融融,而前幾年一次寒流襲擊南亞印巴等國,氣溫降至5℃時,竟有許多人被凍死。其原因是人體的耐寒力不同。
耐寒力分“冷適應”與“冷習服”。前者約需2~4周時間,後者需幾代人。“春捂秋凍”即是聰明的古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的冷適應。俗話說“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
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指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並提倡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晚
秋“月落烏啼霜滿天”時,不忙添衣,順應“秋天*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從現代醫學講,就是通過“冷適應”使機體從大腦皮層到交感、副交感神經,代謝
內分泌系統充分調動起來,協調起來,和諧運行,不僅產熱增多,散熱減少,而且免疫力增強,代償力增強。具體來說,冷空氣使鼻、咽、口腔黏膜毛細血管收縮,
氣管黏膜纖毛運動減弱,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細菌病毒,但冷適應後,這種應激反應減弱或不明顯。一旦真正著涼,也可用熱水泡手、腳、面部,吃熱湯面或中
藥,使鼻咽部的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循環。保持口腔清潔是防止秋冬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大關鍵。
研究表明:白天很少發生上呼吸道感
染,因為進食飲水及每天1500毫升的唾液使咽部細菌無法繁殖,但夜間8小時睡眠期正是細菌繁殖的大好時機,所以睡前徹底清潔口腔,給殘留細菌一次“打
擊”,在此後6小時內細菌不會繁殖。6小時後,人又清醒了。對兒童的研究表明,簡簡單單的睡前徹底刷牙可使兒童咽炎、扁桃腺炎減少70%~80%之多。在
廣東及海南,心血管病防治區兒童風濕熱、風心病一級預防研究中,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效。
歸根到底,不論秋補冬補,最關鍵還是心補。多曬太陽,多到戶外活動,有陽光的撫慰,有自然的熏陶,會心胸開闊,志存高遠。有了陽光的心態,就會有陽光的表情、陽光的世界和陽光的未來。
健康家庭有“三補”
話聊聊出好心情
一聊雙方誤解消,二聊大家心情好。
家庭也有生命,生命需要補品的滋養才能健康。家庭健康有“三寶”:話聊、牽手、愛窩。
第一寶是話聊。話聊是談心、交流和溝通。話聊不光是用嘴說話,實際上是在用“心”交流,用“情”溝通,有心,有情,才能有好心情。一聊雙方誤解消,二聊
大家心情好。國事家事天下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趣聞,花前月下,都能促進了解、磨合、包容和共鳴。話聊的威力很大,幾乎家中一切矛盾、隔閡、誤解、猜
疑都可消除,可以使家庭成員親密無間,產生巨大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