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因為延誤導致了嚴重後果的案例裡面,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太考慮別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體驗,就是不想打擾
別人,而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有的病人明明知道自己情況嚴重,但他還是選擇了走路、騎車,這就延誤了寶貴的時間。這個時候就不要考慮太多情面的問題了。我們
知道,心肌梗死後,心壁細胞壞死得很快,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從出現症狀後立即到醫院,3小時之內打上溶栓藥,那效果就有百分之七八十;拖到6小時,就只有
百分之四五十、五六十了;到6小時以上,只有1/3有效了;到了12小時以後無效了。因此這個時候,每一分鍾都是寶貴的,每一分鍾都不能拖。
除了病人自己高度警覺以外,現在很多醫院都設有綠色通道,心腦血管疾病發作時,患者可以不用再排隊、掛號、分診,而由胸痛門診直接送到病房式導管室,這
樣就為病人贏得了很多寶貴的時間。有了病人的高度警覺,社區預防,醫院綠色通道,這三關一把住,心腦血管疾病也沒有什麼可怕的。
秋風紅葉話秋補
一葉知秋,未雨綢繆
秋天光照的減少與季節性情感抑郁症有關,可用人造日光給予治療。
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月明風清,桂花飄香。十月的秋風把原野吹得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派色彩斑斕的豐收景象。重陽節前後,人們登高望遠,遍插茱萸,飲*酒,吃桂花糕,正是享受秋色的大好時光。
但此後,與春夏陽氣上升不同,隨著日照時間的縮短,陰氣漸增,秋顯出了自己的特色。秋,帶有幾分肅殺,“蕭瑟秋風今又是”;又有幾分悲涼,“萬裡悲秋常作客”;還有幾分憂郁,“秋風秋雨愁煞人”。
古人造字真為精彩絕倫,把“秋”字加上“心”變成“愁”字,意指秋天的心情常有“愁”的滋味,事實正是這樣,這與不久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提出的秋天光
照的減少與季節性情感抑郁症有關,並可用人造日光給予治療的結論不謀而合,幾乎如出一轍,不同的是中國人的發現要早4000年左右。
人體生理與廿四節氣
一葉知秋,要早做准備,及早“養陰”。
春夏秋冬,四時交替。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全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表明氣候、物候、人體生理的變化規律,用以指導農事生產和養生保健,至今仍有重要實用意義,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成就之一。
秋季六個節氣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表示氣候由熱轉涼進入“陽消陰長”過渡期,位置也從處於太陽黃經的135度逐漸轉至225度,氣溫
也由“立秋”時秋高氣爽轉至“霜降”時最低氣溫0℃左右,即“露凝結為霜而下降”。古人認為“霜者喪也,陰氣所凝,其氣慘毒,物皆喪也”,所以又將喪夫的
婦女稱為遺孀。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秋季及初冬,氣候特點是:光照減少,日短夜長,僅9月份,光照就減少75分鍾;氣溫下降,溫差
增大,北京地區日夜溫差達11~15℃;空氣干燥,濕度偏低,濕度僅30%左右。自然的變化使人體也發生相應變化:萬物凋零,秋風肅殺,讓人徒生悲涼、抑
郁之感;氣溫下降,四肢,尤其足部遠端毛細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血壓升高,血黏度增高,代謝增高,心髒耗氧增多,易促發心腦血管疾病;氣溫下降及空氣
干燥會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細小支氣管阻力增加,黏膜纖毛運動減少,使感冒、支氣管炎、哮喘增多;同時腹部及背部受寒也會誘使胃炎、潰瘍發作。總之,人
體機能相應發生全面變化: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黏度增高,代謝加快,能量增多。機體需要補充更多食物和能量,以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在動物界,動物貯存
食物,進食增多,體毛變細變密,長秋膘,都是為了過冬做准備。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告訴人們,一葉知秋,要早做准備,及早“養陰”。
營養補充,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