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的飲食生活裡少不了鹹菜,但近年來人們認識到,食用鹹菜會造成鹽分攝取過量,所以鹹菜被認為是不健康的。
鹹菜的加工因此出現了大的變化。
傳統的鹹菜是用鹽,頂多再加上上色用的郁金和紫蘇制成的,而現在卻是在“添加劑液體池子”裡做成的。
我在添加劑公司任職期間,正是剛開始反復強調鹽分攝入過多會引發高血壓的時期,於是就有了順勢反擊、通過低鹽鹹菜大賺一筆的念頭。我馬上開始研究。
最初考慮的是低鹽梅干。
通常制作梅干時會使用相當於梅干重量10%~15%的鹽。鹽不僅有調味功能,還有防腐、防止掉色及保持口感的作用。
而要減少鹽分的話,就必須用添加劑來維持這些效果。調味用化學調味料,防腐用山梨酸,防止掉色要用抗氧化劑,保持酸味要用酸味劑。
但是,鹹味仍然和原來一樣。這就需要加入甘草、甜菊糖、糖精等甜味劑來抑制鹹味,讓吃的人產生沒那麼鹹、鹽分低的錯覺。
這樣低鹽梅干就制作完成了。
這種技術適用於其他鹹菜。低鹽鹹菜系列大受歡迎。
現在,這種低鹽鹹菜當然很普通了,但當時它可是劃時代的食品,銷售火爆。
後來出的新醃蘿卜鹹菜也受到好評,除了低鹽,還因為它咯吱咯吱的口感。媽媽做的傳統蘿卜鹹菜沒有這樣的口感,它是添加劑做出來的。
大家都在說添加劑的味道好吃。
做成了梅干形狀的添加劑
一次,我看到別人送我的梅干,不禁有些驚訝。
“鹽分5%”。
我那時做的低鹽梅干,鹽分最少不低於8%。是現在技術進步了嗎?
但是嘗了之後我恍然大悟。對於已經做膩了“添加劑品嘗師”的我來說,那已經不是梅干了。只能認為那是“梅干味的添加劑”或“做成了梅干形狀的添加劑”。
含鹽分5%的梅干常溫下不能保存。為了防止腐爛,必須用酒精浸泡。
作為原材料的梅干本身可能曾用於制作梅燒酒,是被反復利用過的,根本談不上什麼風味。只能用谷氨酸鈉(化學調味料)、甘草、甜菊糖、甘氨酸、山梨糖醇、鰹魚提取物、蛋白水解物等來彌補味道,用酸味劑增酸。再使用兩三種合成著色劑調出新鮮的顏色。
這就是用添加劑做出來的“5%的低鹽梅干”,它是一種與梅干特有的風味(鹹和酸味恰到好處,梅子的香味充溢嘴中)相差甚遠的代替品。
傳統的、只用鹽和紫蘇做成的梅干,到底哪裡去了?
低鹽的代價誰來承擔
請把超市賣的低鹽鹹菜翻過來,看看配料說明。
酒精、調味料(氨基酸等)、pH調整劑、甜菊糖、糖精、抗氧化劑、山梨酸鉀、著色劑、酸味劑、磷酸鹽、增稠多糖類、甘草……
我們會發現低鹽鹹菜使用的添加劑數量令人吃驚。
“低鹽,好像對健康有好處。”
許多人是因為這樣想才買的,但實際上,食用之後反而會因此攝取了多種添加劑。
低鹽的代價,無疑是用添加劑換來的。
承受代價的正是我們自己。
此外,低鹽鹹菜裡還有另外一個陷阱。
那就是鹽分的過量攝取問題。
分明是低鹽鹹菜,怎麼會讓人攝取過量鹽分呢?
因為低鹽鹹菜中加了抑制鹹味的甜味劑,吃的時候我們不會感到鹹。換成傳統鹹菜,吃一兩片就覺得很鹹了,不想再吃。而這種“不鹹”的低鹽鹹菜,吃了五六片後,還會不自覺地想動筷子。
吃得少,口腹不會得到滿足。而且還會認為低鹽鹹菜稍微多吃點也沒有關系。
結果,比起傳統鹹菜來,吃低鹽鹹菜攝入的鹽分更多。
是我開發了低鹽鹹菜,現在說這種話可能有些奇怪,但我還是覺得用鹽醃制的傳統鹹菜比較好,不會讓人吃太多。
所以,還是自己動手做鹹菜吧。
如今,在超市裡買鹹菜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人因此攝入了過多的添加劑。也有使用添加劑相對較少的東西,只是比較難找到。
所以鹹菜自己醃制是最好的,醃一晚上,鹹淡可以自己掌握。
自己醃的時候,也不要用市場上銷售的低鹽醃制原料。那也是加入了大量添加劑而制成的,結果跟買成品是一樣的。
這是“媽媽親手做的鹹菜”嗎
“阿姨,這種鹹菜果真和您在家做的一樣嗎?這裡面可是用了很多的‘藥’啊,您在家也是這麼做的嗎?”
參加某縣的“經濟振興”活動時,我這樣問賣鹹菜的阿姨。
“不,我在家裡做的時候只用鹽。”
她回答我說。
那種鹹菜是由農協所屬的生產部制造的。袋子上印有“媽媽真心制作的味道”、“用傳統方法精心醃制”等醒目的宣傳標語。
但是,產品背面標示的配料除了蔬菜之外,還有甘草、酒精、著色劑(黃4)、山梨酸鉀、抗氧化劑等一長串添加劑。
這跟超市裡銷售的大量使用添加劑的鹹菜沒什麼兩樣。盡管這樣,他們還宣傳這是媽媽親手做的家常鹹菜。
阿姨們在自己家做鹹菜的時候,難道也使用甜菊糖、抗氧化劑嗎?難道也用山梨酸鉀來保鮮,用合成著色劑來上色嗎?
“在家的時候不用,為什麼醃這些鹹菜的時候倒要用白色粉末呢?”
在我一遍遍的追問下,阿姨面露難色。
“在家自己做的確不用,但在工廠的時候,命令我們用這個,所以就用了。”
聽了這句話,我不禁要發怒了。不是對眼前的阿姨,而是對這個縣的農協,他們竟然心安理得地出售這種使用了大量添加劑的“媽媽親手做的鹹菜”。
那個阿姨還對我透露道:
“這些莫名其妙的白色粉末讓我們很不舒服。所以,在家裡是絕對不吃的。”
這無疑是鹹菜制作者的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