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本書反復說明的那樣,食品是怎樣制作的,為什麼目的,使用了多少、什麼樣的添加劑,我們消費者根本無法知道。
做的人應該時刻為吃的人著想,要做無添加、放心、安全、好吃的食品。吃的人也應該理解做的人的苦衷,顏色稍微差點、味道淡點也不要介意。賣的人也應該向吃的人進行詳細地說明。
然而,“做的人、賣的人、吃的人”這一鏈條,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的變大,漸漸斷開了。分工化、專業化的推進,使人們難以看清做的人、賣的人、吃的人的臉。
因此,制造商的想法不能傳達到消費者那裡。同樣,消費者的呼聲也很難到達銷售商、制造商那裡。即便生產了無添加食品,也得不到消費者的支持。結果反而無視消費者權益的拋售違法農藥、違法添加劑,做產地偽證等行為層出不窮。
希望能夠恢復“做的人、賣的人、吃的人”這三者的鏈條關系。這是我懇切的願望,因此首先需要做的是信息公開。公開食品背後的情況、食品添加劑的現狀,讓消費者進行取捨。然後,做的人、賣的人、吃的人真誠地面對面,分別談談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商品。
和以前相比,我們的生活變得富裕、方便、舒適。
但不能忘記,今天方便、舒適的生活是建立在很多化學物質基礎上的。
食品也是這樣。
現在我們能夠輕松、便捷地吃一頓飯,全是添加劑的功勞。因為有了添加劑,我們才不論何時何地都能輕易地填飽肚子。如果這個世界少了添加劑,做飯就要花上好幾倍的時間和工夫。而且,幾乎所有的食品都會變貴,外觀變得難看,且不能長久保存。
但如果得到了添加劑的“好處”,就不可能逃避其“壞處”。其危險性自不必說,添加劑還有破壞飲食文化,甚至摧毀心靈的力量。
我們確實變得富裕了。但是,生活變得過於舒適,那種感覺讓人如履薄冰。很有可能使用了幾十年的被稱為“夢幻物質”的東西,突然有一天由於“具有致癌性”被禁止使用。
日常生活變得方便、舒適、富裕,我們得到的東西很多,這是事實。但在其“背後”,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珍貴的東西呢?我不禁這樣想。
到底我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希望本書能引起大家的些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