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過程中究竟使用了多少添加劑,消費者怎麼能看得透啊?
但是,如果法律要求所有的結轉都必須標示出來的話,也是不太現實的。
2加工助劑———只要不殘留下來,用什麼都可以
在食品制作完成前,加工時所用的添加劑有的被除去,有的被中和掉。這些添加劑被稱為“加工助劑”,可以不標示。
也就是說,只要最終沒有殘留,就可以不標示。
比如,橘子罐頭裡的橘子是用鹽酸去除橘皮的。而鹽酸又被後加入的蘇打中和掉了,沒有留在橘子裡,所以沒有必要把鹽酸標示出來。
這也是一種消費者看不見的添加劑。
“我們家做沙拉的時候,肯定要買切好了的蔬菜。”
經常會有家庭主婦這樣說。因為不僅省了切的功夫,而且切口的地方不容易蔫,可以長期保存。另外,還有很多辦公室的女職員“為了健康”,買來袋裝沙拉作午餐。
這裡也請大家抱著“簡單的懷疑”精神。
為什麼切過的蔬菜、袋裝沙拉能長期保存?
原因在於它們都使用殺菌劑(次亞氯酸鈉)消過毒了。這種殺菌劑也只是在加工過程中使用,制成成品之後沒有殘留下來———基於這個理由,殺菌劑可以不標示。
但是,切好的蔬菜、袋裝沙拉的消毒現場,實在是可怕。
工人們不斷把切好了的蔬菜扔進殺菌池裡。而且,還要不斷改變池子裡殺菌劑的濃度,分若干次把蔬菜扔進去。有的制造商為了使口感生脆,還會將蔬菜扔進裝有pH調整劑的池子裡。
看到這種場景,你一定不會再想吃了吧!
而可笑的是,大家都是為了健康才吃這種袋裝沙拉的。
喜歡買切好了的蔬菜的女士們,你們是否想過,為什麼自己切的萵苣的切口處會發黃,而賣的東西一直很新鮮呢?難道你們真的認為,因為是專業切菜的切的,所以切口一直很新鮮嗎?
稍微思考一下,就會覺得有點奇怪吧!
3散賣及店內制造、銷售的東西———不知道用了什麼
散賣(沒有包裝的東西)的加工食品,不需要標示添加劑。
那些散賣的無包裝的魚,還有那些散裝的點心,都屬於這種。面包店裡自制的面包散賣時也不用標示。還有,便利店做的盒飯、餐館做的菜餚等。
“自己制作、自己出售,所以沒必要標示。”
超市自己制作的副食品也屬於這一類,但也有很多地方已經主動標示出了配料。
這種散賣存在嚴重的問題。比如說,在做奶油面包的時候,會用到乳化劑、防腐劑和pH調整劑等。如果包裝出售的話,必須進行標示,但如果散賣的話,就可以不寫。
因此,“背後”使用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4小包裝———只需標出主要配料
像糖或小點心,在小包裝(表面積在30平方厘米以下)的情況下,按規定可以不標示配料。上文提到的奶精就屬於這種情況。
就像我已經解釋的那樣,這種奶精中至少使用了七八種添加劑。但消費者看不到。
要把添加劑一一列出的話,小標簽根本不夠。盒飯、三明治等,如果把加入的添加劑全都寫上的話,就會看不出食品的主要原料。
因此,只需標示主要的配料,就可以蒙混過關。
食品行業也需要公開信息
我並不是危言聳聽、嚇唬讀者,我只想讓大家知道食品“背後”隱藏了多少添加劑,光看標簽是看不明白的。
這種復雜、不透明的添加劑的現狀,我們消費者在現階段是沒有辦法知道的。在什麼食品裡,為了什麼目的,加入了多少、什麼樣的添加劑,還有經過什麼樣的途徑進入自己的嘴裡———我們沒辦法知道“背後”發生的事情。
醫療、金融界等,都嚷著要公開信息。食品業界也同樣需要公開信息。
在信息還不能公開的情況下,我們只好靠自己來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