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從裡到外說健康 作者:王禮鳳

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從裡到外說健康 作者:王禮鳳

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1)

[日期:2016-05-29] 來源:  作者:王禮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們有多久沒有跟我們的身體促膝談心了?我們又有多久沒有和她牽手漫步,交流眼神了,哪怕只是一個不經意的微笑?我們怎麼能狠心埋首自己的工作、學習,而對她不管不問呢?身體是自己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您不關心她,又怎能保證她不賭氣跟您鬧別扭呢?
  
  1.我們的身體也會說話
  
  我們的身體也有自己的語言,它在不舒服的時候,也會時不時“嘮叨”幾句。
  
   天地萬物,凡有生命者,皆有自己的“語言”,特別是人類,除了語言還有文字。一提到語言,很多人都認為用嘴說出來的,即“說的話”才是語言。其實,這是 誤解,語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啞巴不會說話,他就沒有語言了嗎?所謂語言,是指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嘴巴說出來的是語言,用肢體動作表達出來的也同樣是語 言,通常稱為肢體語言,比如啞巴、舞蹈演員都是通過肢體動作來傳遞情感和思想的。我們的身體也有自己的語言,它在不舒服的時候,也會時不時“嘮叨”幾句。
  
  記得小時候,每當肚子痛時,我就會蹲下,這時媽媽一定會問我:“乖,你肚子是不是疼?”我就非常好奇和納悶,我又沒告訴她,她是怎麼知道的呢?難道她能看見我身體裡面的東西?後來學了醫,我才知道原來是媽媽聽懂了我身體說的話的緣故。
  
   身體會說話,是指身體不舒服時的一種反應。比如胸痺(西醫稱冠心病、心絞痛)發作的人,就會雙手護胸,表情痛苦,臉色發青,口唇發紫;牙痛的人,會用手 蓋臉,眉頭緊皺;嬰兒學步時,一只腳突然著地,母親就很敏感地意識到是不是孩子腿腳疼……這些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都是身體在說話,提醒我們該注意 它是不是出了問題。
  
  生活中有一個我們都比較熟悉的現象,當孩子身體有異常反應時,第一個發現的總是母親。這是為什麼呢?思考再 三,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說服我,那就是母親最關心自己的孩子,最在意自己的孩子,也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她會經常觀察孩子的身體,並且與孩子談心。如果每 個人都能做自己身體的“母親”,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聽得懂身體的說話呢?
  
  2.你知道身體的脾氣嗎
  
  通過辨識體質,可使人們認識自身體質,自知易患疾病的規律,自知現階段的身心健康狀態,從而輔之以積極的改善措施,從而達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讀懂身體的語言,最終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治病,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身體,掌握疾病的特點和規律,趕在生病之前就把它消滅。《黃帝內經》說:“是故聖人不 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在 人還沒有疾病症狀的時候,就根據身體的形態、脈象和體質,推測出人容易得某種病或將要得某種病,提前制訂出預防的方法,依此去做,就可以防止重大疾病的發 生。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對自己的身體非常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能夠讀懂身體的語言,學會和身體對話,了解自 己的體質。所謂體質,是指人體在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中醫一般將人分為寒、熱、虛、實四種體質:
  
  體質類型和典型表現
  
  影響體質的因素很多,除了先天的遺傳外,主要是後天的因素,地域不同,人種不同,性格不同,各人的體質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久居南方的人,體質多陰虛,病多火熱;慣住北方的人體質多陽虛,易患寒證。
  
   體質大體上是趨於穩定的,但也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年齡、情緒、四季的變化,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只是變化比較緩慢而已。比如,暴飲暴食,長期酗酒,體質 就會變虛;情緒失控,經常發脾氣,體質會趨向於溫熱。反之,如果施以積極的行為,體質就向正常體質轉變。適度鍛煉,健康飲食,積極交游等,都有助於人體的 健康。
  
  通過辨識體質,可使人們認識自身體質,自知易患疾病的規律,自知現階段身心健康狀態,從而輔之以積極的改善措施,達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朋友,你屬於哪種體質呢?
  
  3.人體有不可思議的自愈能力
  
  這世上從來沒有什麼包治百病的神醫,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使用人體,把人的自愈潛能完全激發出來,自己成為自己的醫生,不花一分錢,或者花很少的錢,就能把病治好。
  
  我們也許都有過類似的經驗,不小心把皮膚蹭破了,還出了血;等發現的時候出血已經止住了,過了幾天,傷口結痂;一星期過去,痂脫了,皮膚恢復成原來的樣子,一點痕跡都沒有,這時你已找不到破損的地方了。
  
   出血之所以能自行停止,是因為人體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自愈能力。人體本來就是一個完善的系統,一般情況下,“矛盾”都可以內部解決,萬不得已才需 要借助藥物。中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三分治,七分養”,強調的就是不要過分依賴藥物。所謂“養”,指的是養元氣,目的就是為了激發人體自我修復的能 力。一旦這種能力被完全激發出來,我們就可以百病不生、長命百歲。
  
  現代醫學把人體疾病的康復和某些症狀的出現都歸為身體正在進行 修復工作,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傷口的愈合和斑痕的出現。因此醫生在治療疾病時,並不隨意干擾身體正常生理功能的運行。中醫最大的特色,就在於非常注重人體的 自我修復能力,並且主要的治療手段都是通過提升人體的能量,或排除人體維修系統無法正常運行的障礙,來提高人體的維修能力。因此,治療的方法並不是糾正人 體的錯誤、中止這些症狀,而是協助人體完成它該完成的工作。比如呼吸系統的抗病能力減弱就會感冒,所以我經常會對感冒的病人說:“多喝水,多休息,進食一 些容易消化的,富含微生物的食物和蔬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喚醒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以期待感冒自愈;而不是盲目地給予藥物,一味地降低體溫,制止咳 嗽。
  
  激發自我潛能,需要合適的機遇和自我努力;激發人體自我修復的潛能,卻只能靠自己。這世上從來沒有什麼包治百病的神醫,我們 要做的就是正確使用人體,把人的自愈潛能完全激發出來,自己成為自己的醫生,不花一分錢,或者花很少的錢,就能把病治好。人體有不可思議的自愈能力,求醫 不如求己,領悟到這些,學習中醫,差不多就算悟道了。
  
  4.讀懂生病的信號
  
  身體的信號是多方面的,任何看得見的(包括顏色、形態),感覺到的(包括氣味、感受),都可以准確地預報身體的狀況,只要我們多給自己一點關愛,即使是極微小的疾病信號都無處遁行。
  
  上火
  
  “上火”是人們最熟知的事情,一個病人說,“我嗓子痛,大便很干,肯定是上火了”;也有患者說,“最近上火了,口腔潰瘍又犯了,不能吃東西”……總之,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切不適,又找不到明確的原發病時,都可以找到上火的麻煩。
  
  這說明上火引起的臨床表現很多,如面紅目赤、咽燥聲嘶、癤腫四起、紅腫熱痛、口腔糜爛、牙疼腫脹、煩躁失眠、鼻衄出血、舌紅苔黃、尿少便干、發熱出汗等。
  
  上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比如胃火有胃疼、大便干燥等症狀;肺火有咯血、咳嗽、黃痰等症狀;肝火有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等症狀。
  
  引起上火的原因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界中的氣候異常變化。如風、寒、暑、濕、燥邪侵入機體生熱化火。如小張是北方人,初到廣州打工,由於不能適應廣州的悶熱,嘴裡長了口瘡,連飯都吃不下。
  
  2.熬夜。熬夜是導致上火的常見原因。某同學最近經常熬夜打牌,連續幾天熬夜“作戰”,緊接著出現了大便干燥,臉上長出小紅疙瘩,這就是熬夜引起上火的最早表現。
  
  3.精神過度刺激。中醫早就有“七情過極皆能化火”的觀點,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長期心情抑郁,就會出現口干,眼睛干澀、發紅等上火的表現。
  
  4.愛吃辛辣食物。辛辣、刺激的飲食,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過量進食又會造成消化不良,食物積聚在消化道內,會散發“熱氣”。所以在吃完火鍋之後,都會有喉嚨發干、口唇和鼻子烘熱的感覺。
  
  這些表現在中醫上屬於熱證和火證的范疇,不管什麼原因引起上火,在臨床上都分為虛火和實火兩大類。正常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實火是“陰”正常而“陽”過亢;另一種情況,“陽”是正常的,而“陰”偏少,也顯得陽過亢,這樣就是虛火。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1) 第2頁:第一部份: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2)
第3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1) 第4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2)
第5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3) 第6頁:第一部份:疾病是老天派來提高我們體質的調皮鬼(4)
第7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1) 第8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2)
第9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3) 第10頁:第一部份:從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4)
第11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1) 第12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2)
第13頁:第二部份: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3) 第14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1)
第15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2) 第16頁:第二部份: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諦(3)
第17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1) 第18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2)
第19頁:第二部份:人體自有大藥(3) 第20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
第21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2) 第22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3)
第23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4) 第24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5)
第25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6) 第26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7)
第27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8) 第28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9)
第29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0) 第30頁:第三部份:常見病不求人(11)
第31頁: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1) 第32頁:第三部份:偶爾生病更長壽(2)
第33頁:第三部份: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