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全新的科學養生理念: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作者:王承龍

全新的科學養生理念: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作者:王承龍

中醫針灸(1)

[日期:2016-05-29] 來源:  作者:王承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針灸的發展趣談
  
  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為一種醫療手段,後來逐漸發展為一門學科。針灸學就是整理、研究針灸醫療技術及其臨床應用規律和基礎理論的科學。
  
   針灸具有悠久的歷史。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 度的後期。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到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醫學擺脫了巫的束縛,有了專業醫生。據《春秋左氏傳》記載,名 醫為晉景公診病時,指出要“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到焉,不可為之”。這裡所說的“達”與“攻”指的就是針刺和火灸。
  
  戰國至西 漢時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隨著煉鐵技術的進步,金屬針逐漸得到了推廣。金屬針逐漸代替了砭石,從而擴大了針刺的實用范圍,加快了針灸的發展進 程。東漢、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擅長針灸的醫學家,其中,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成為一部具有完整體系的針灸專著。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 256~589年),針灸專著明顯增多。這一時期,針灸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
  
  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針灸發展成為一個專門學科,當時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裡設有針灸專業。隨後,針灸學術不斷向縱深發展。16世紀,針灸開始被介紹到歐洲。但是到了清代,醫者重藥輕針,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針灸學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針灸得到了大發展。目前,遍布全國的2000多所中醫醫院都設有針灸科;針灸的科學研究已經涉及機體的各個系統和臨 床各科;對針灸的調整作用、鎮痛作用、增強免疫力作用,以及經絡現象,經穴與髒腑相關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科學實驗資料。
  
  二、針灸療法簡便、靈驗
  
  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通過刺激穴位使人達到陰陽平衡,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通過經絡的感傳調整陰陽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髒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哪一類 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髒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症,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 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 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腧穴、經外奇穴等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三、用針扎人,痛不痛
  
  針灸中用針扎人,到底痛不痛呢?中醫認為,疼痛的感覺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醫生,另一個是病人。
  
  一般來說,針灸刺入人體後會產生酸、麻、脹、重、疼等感覺,這些都是針刺得氣的反應,是好的表現,是檢驗本次針刺是否“合格”的一個指標,如果針入人體後沒有任何感覺,那說明這次針刺是“不太合格”的,這個醫生的針刺手法是值得懷疑的。
  
   通常情況下,大夫的針刺入病人體內後,會使病人的局部產生或酸、或麻、或脹、或重、或疼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存在於病人表皮的,這種感覺來源於針尖所到 的部位,一個好的針灸醫生,會使針尖所到之處的一大片區域產生這幾種感覺,產生感覺的部位可以達到直徑5厘米,甚至更大。這種感覺是非常舒服的感覺。
  
   一個手法差的醫生,帶給病人的是進針時的疼痛,行針時的疼痛,這種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這個疼痛的部位是在皮膚的表層,是一種牽拉皮膚的刺痛,跟上 面所說的感覺非常舒服的“疼”發生的部位不一樣,上面所說的疼發生在深層,也就是針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當然,一個身心放松的病人,也會配合醫生的進針,減少針刺發生疼痛的概率。一個非常緊張的病人,他的那種不好的疼痛感是會經常發生的。
  
  所以說,針灸的疼,不是絕對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為病人的緊張和醫生的技術太差造成的。
  
  所以在進行針灸治療時不必苛求痛與不痛,盡量做到心情放松,配合好醫生治療。
  
  如果你在做針灸時,能夠做到全身心的放松,並且找一個好的針灸醫生來扎針,那麼,你基本上不會被疼痛困擾。
  
  四、針灸也要講究補和瀉
  
  針灸也要講究補與瀉,是中醫學施治的原則。“損有余,補不足”,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為,補或瀉只是藥物治療的法則,其實,藥物與針灸治病采用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施治原則是一致的。針灸時施用補瀉手法的准則,必須建立在明確的辨證施治前提下,離開這個准則而抽象地談補瀉,是不現實的。
  
   針灸是一種治療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達到補虛瀉實的治療目的,還必須通過髒腑的氣化功能(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 的補瀉手法,除了根據不同病情、體質、年齡、情志、氣候、環境等因素外,還要密切注意補虛瀉實的原則和當前的病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補或瀉如果過 量或不足量,均可導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惡化,這樣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
  
  針灸是通過針刺的手法來達到補虛瀉實目的的。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泛指能疏瀉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創造和總結出了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
  
   補法用於各種虛症。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提插時先淺後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進針 慢,出針快;針尖隨經脈循行方向,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出針後按閉針孔。這些都是對患者進行補法針刺時需要注意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中醫是一種文化現象(1) 第2頁:中醫是一種文化現象(2)
第3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1) 第4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2)
第5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3) 第6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4)
第7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5) 第8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6)
第9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7) 第10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8)
第11頁:望聞問切”的經典故事(1) 第12頁:望聞問切”的經典故事(2)
第13頁:中醫看病之“望”(1) 第14頁:中醫看病之“望”(2)
第15頁:中醫看病之“望”(3) 第16頁:中醫看病之“望”(4)
第17頁:中醫看病之“望”(5) 第18頁:中醫看病之“聞”(1)
第19頁:中醫看病之“聞”(2) 第20頁:中醫看病之“聞”(3)
第21頁:中醫看病之“問”(1) 第22頁:中醫看病之“問”(2)
第23頁:中醫看病之“問”(3) 第24頁:中醫看病之“切”
第25頁:中醫按摩(1) 第26頁:中醫按摩(2)
第27頁:中醫按摩(3) 第28頁:中醫針灸(1)
第29頁:中醫針灸(2) 第30頁:中醫刮痧(1)
第31頁:中醫刮痧(2) 第32頁:中醫拔罐(1)
第33頁:中醫拔罐(2) 第34頁: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1)
第35頁: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