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全新的科學養生理念: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作者:王承龍

全新的科學養生理念: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作者:王承龍

中醫看病之“望”(3)

[日期:2016-05-29] 來源:  作者:王承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觀察皮膚顏色的變化,對判斷疾病有很大幫助。如果一個人皮膚的顏色與其平時的膚色有較大的改變,並排除了正常的外來影響,就要考慮疾病發生的可能性。
  
  如果皮膚黏膜變得蒼白,就是由皮膚的毛細血管痙攣或血液充盈不足以及血液中紅蛋白的含量減少(貧血)所引起,可見於寒冷、驚恐、虛脫以及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貧血、內髒出血等。
  
   在身體的裸露部分,以及*、腋窩、生殖器官、關節、肛門周圍等處,正常時皮膚的顏色就比其他部位深。如果這些部位的色素明顯加深,或者其他部位也出現了 色素沉著(表層基底層的黑色素增多,以致部分或全身皮膚色澤加深,稱為色素沉著),並排除了日曬等因素,就應考慮是否染上了疾病。一般情況下可見於慢性腎 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阿狄森病)。肝硬變、肝癌晚期、肢端肥大症、黑熱病、瘧疾以及服用某些藥物如砷劑、抗癌藥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膚色素沉著。僅在口 唇、口腔黏膜和指、趾端的掌面出現黑色小斑點狀的色素沉著往往見於胃腸息肉病。
  
  婦女在懷孕3~4個月以後,臉上可出現對稱性黃褐 色或淡黑色斑,大小不等多分布在兩頰、前額、口唇周圍,也可在鼻梁或下巴等處,這種黑褐色斑稱為妊娠斑。絕大多數沒有病理性意義,僅有少數與全身性疾病有 關,常見者為慢性肝病或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如子宮腫瘤、卵巢腫瘤、月經不調或閉經等。
  
  當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以及血液 中紅細胞數目增多以後,可使皮膚呈紅色,一般出現於大葉性肺炎、肺結核、猩紅熱等發熱性疾病,以及阿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皮膚持久性發紅則往往是柯 興綜合征(為一種內分泌性疾病,系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所致)和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表現;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人可在其兩頰和鼻梁部位的皮上見到蝶形紅 斑,多為鮮紅或紫紅色邊緣可清楚亦可模糊,表面光滑。
  
  如果血液中的還原紅蛋白(一種沒有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增多,皮膚則可呈青紫色,中醫稱為發紺,常常在舌、嘴唇、耳郭、面頰、肢端最為明顯。
  
   黃疸時,皮膚及黏膜可呈黃色,早期輕微時僅出現於白眼球以及軟顎黏膜,比較明顯時才可見於皮膚,一般在膽道阻塞、肝細胞受損,如病毒性肝炎、肝硬變以及 溶血性貧血病人的身上可以見到。黃疸時皮膚的色調可因血中膽素增加的程度和性質不同而出現差別,如有檸檬色、桔黃色、黃綠色、暗黃色,但尤以白眼球(鞏 膜)處發黃最為明顯。另外,過多食用胡蘿卜、南瓜、桔子汁等蔬菜或果汁可使血液中胡蘿卜素的含量增加,致使皮膚變黃,但一般僅出現在手掌、足底的皮膚。長 時間服用帶黃顏色的藥物,如阿的平、夫喃類等也可使膚色變黃。患有多發性神經纖維痛的人,皮膚上常有大塊棕黃色色素斑。
  
  總之,對於皮膚顏色的變化,既不可過分關注,又不可疏忽大意。
  
  五、病是可以從口看出來的
  
  俗話說:“病從口入”,口腔是疾病進入人體的門戶。由不潔食物引起的各種傳染病,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病、肥胖和貧血等都是與食物經口而入分不開的。從中醫角度看,病不但從“口入”,而且病也可以從口唇、口腔的形態、色澤變化反應出來。
  
   口唇,民間稱為嘴唇皮,它由上下兩片唇組成,圍成了嘴巴,醫學上叫口裂,唇有美容作用,尤其是嘴周圍一圈發紅的區域,解剖學名稱為唇紅。唇紅部的血管比 較接近黏膜表面,所含毛細血管豐富,正常人口唇紅潤,干濕適度,且潤滑有光。而口唇形態色澤異常,常表示體內有病。觀察的方法有:
【書籍目錄】
第1頁:中醫是一種文化現象(1) 第2頁:中醫是一種文化現象(2)
第3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1) 第4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2)
第5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3) 第6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4)
第7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5) 第8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6)
第9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7) 第10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8)
第11頁:望聞問切”的經典故事(1) 第12頁:望聞問切”的經典故事(2)
第13頁:中醫看病之“望”(1) 第14頁:中醫看病之“望”(2)
第15頁:中醫看病之“望”(3) 第16頁:中醫看病之“望”(4)
第17頁:中醫看病之“望”(5) 第18頁:中醫看病之“聞”(1)
第19頁:中醫看病之“聞”(2) 第20頁:中醫看病之“聞”(3)
第21頁:中醫看病之“問”(1) 第22頁:中醫看病之“問”(2)
第23頁:中醫看病之“問”(3) 第24頁:中醫看病之“切”
第25頁:中醫按摩(1) 第26頁:中醫按摩(2)
第27頁:中醫按摩(3) 第28頁:中醫針灸(1)
第29頁:中醫針灸(2) 第30頁:中醫刮痧(1)
第31頁:中醫刮痧(2) 第32頁:中醫拔罐(1)
第33頁:中醫拔罐(2) 第34頁: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1)
第35頁: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