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全新的科學養生理念: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作者:王承龍

全新的科學養生理念: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作者:王承龍

經絡是中醫的靈魂(8)

[日期:2016-05-29] 來源:  作者:王承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心包經的穴位進行按摩,可治心情郁悶,胸中有悶氣無法發洩,這種方法有寧心神、開胸除悶、降氣平胃等作用,此外,對呼吸系統及神經衰弱具特殊效果。實施此法時,可用大拇指指腹以上下方向稍用力揉壓,每次約五秒,休息三秒,共約五回,可自己體會斟酌加減時間或次數。
  
  十八、耳聾可能是三焦經有病變
  
   三焦經就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簡稱,它是十二經脈之一,它起自無名指尺側端,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上臂 後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又從足少陽膽經後,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布在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其分支 從兩乳之間處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至面頰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頰部與前條 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三焦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腫,耳後、肩、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所以,如果有人莫名感到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等病,很有可能是三焦經出現了病變,不妨從按摩三焦經著手。
  
  十九、神奇的穴位
  
  穴位可分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
  
  1杄十四經穴
  
   十四經穴為位於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簡稱“經穴”。經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經脈的循行線上,所以與經脈關系密切,它不僅可以反映本經經脈及其所屬髒腑 的病症,也可以反映本經脈所聯系的其他經脈、髒腑之病症,同時又是針灸施治的部位。因此,腧穴不僅有治療本經髒腑病症的作用,也可以治療與本經相關經絡髒 腑之病症。
  
  2杄奇穴
  
  奇穴是指未能歸屬於十四經脈的腧穴,它既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又稱“經外 奇穴”。這些腧穴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體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盡相同。有些位於經脈線外,如中泉、中魁;有些在經脈線內,如印 堂、肘尖;有些有穴位組合之奇穴,如四神聰、四花等穴。
  
  3杄阿是穴
  
  阿是穴又稱壓痛點、天應穴、不定穴等。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部位。
  
  穴位中比較重要的要算“五輸穴”,屬於十四經穴大范圍,它們是肘膝關節以下的五種重要腧穴,分別為井、滎、輸、經、合,並稱為“五輸”。五輸穴是一組具有重大意義、作用大、療效高、主治規律性強及運用范圍廣泛特點的腧穴,故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五輸穴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以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體含義的,經氣是發於五輸,並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狀況。也 就是說,“井”穴多位於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終氣所出的部位; “輸”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注深,是經氣漸盛的部位;“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喻作水流寬大,暢通無阻,是經氣正盛的 部位;“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經氣由此深入,進而匯合於髒腑的部位。五輸穴這種經氣淺深出入的特點,尚有用自然界萬物的生長規 律來進行比喻的。如將“井”穴喻為春天,東方是經氣初出和萌發的部位。
  
  有關重要的穴位,有一個地方歌訣是不錯的總結,在這裡我們加以引用,以供廣大讀者朋友參考:肚腹三裡求,腰背委中揉,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歌訣的意思是:腸胃不好,可按摩足三裡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頭痛、項強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齒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書籍目錄】
第1頁:中醫是一種文化現象(1) 第2頁:中醫是一種文化現象(2)
第3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1) 第4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2)
第5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3) 第6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4)
第7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5) 第8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6)
第9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7) 第10頁:經絡是中醫的靈魂(8)
第11頁:望聞問切”的經典故事(1) 第12頁:望聞問切”的經典故事(2)
第13頁:中醫看病之“望”(1) 第14頁:中醫看病之“望”(2)
第15頁:中醫看病之“望”(3) 第16頁:中醫看病之“望”(4)
第17頁:中醫看病之“望”(5) 第18頁:中醫看病之“聞”(1)
第19頁:中醫看病之“聞”(2) 第20頁:中醫看病之“聞”(3)
第21頁:中醫看病之“問”(1) 第22頁:中醫看病之“問”(2)
第23頁:中醫看病之“問”(3) 第24頁:中醫看病之“切”
第25頁:中醫按摩(1) 第26頁:中醫按摩(2)
第27頁:中醫按摩(3) 第28頁:中醫針灸(1)
第29頁:中醫針灸(2) 第30頁:中醫刮痧(1)
第31頁:中醫刮痧(2) 第32頁:中醫拔罐(1)
第33頁:中醫拔罐(2) 第34頁: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1)
第35頁:中醫的十二時辰養生法(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