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醫師課後輔導室
問:現代人常患有各種肝炎和脂肪肝,請問這種情況是否與情緒、心靈方面的問題有關?
答:目前醫學界將肝炎分為五種,而其中A與E型是通過飲食傳染,屬於急性或急性肝炎,並不會發展成慢性肝炎。中國人最常見的是B或C型肝炎,大部分通過
輸血、體液或垂直感染(母親傳給胎兒),這兩種在醫學上已被證實與肝硬化或肝癌有關聯。B或C型肝炎可能轉變成慢性肝炎。但有些患者在做身體檢查後,發現
自己的GOP、GTP或r-GT值(均為肝功能指標)都很正常。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因為患者的身體已對病菌產生了抗體。
那麼到底哪些人容易得B型肝炎?為何有些人感染後可以產生抗體或成為健康的帶原者,而有些人卻變成不斷復發的帶原者?更可怕的是,肝細胞的死亡會產生疤痕組織,結疤組織一再累積,最終造成肝硬化。
一個人的體質與其心靈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而肝癌的成因常跟家族中的情感期待和挫敗有關。我在台灣大學精神科接受會診訓練時,遇到過一位急性肝炎病人。
除診斷病情外,我也詢問了他的其他情況。原來這位病人從小隨母姓,於是覺得父親並不愛他,父子之間隔閡很深。後來因大哥做生意失敗,於是父母把本應屬於他
的財產先挪給大哥使用,這勾起他內心的不滿情緒。他一直認為,自己未從父姓所以不能得到父親的愛和肯定,內心極為痛苦。這種傷痛和抑鬱的心情,便使他的肝
臟不斷發炎。
治療過多位情況相似的病患後,我總結出:肝癌患者通常是外表溫和、沉默寡言但內心情感壓抑痛苦的人。他們往往因自幼
家境清苦而遭人看輕,於是步入社會後奮鬥不懈,一心想爭一口氣、出人頭地。他們背負著家族的期望,卻無法與家人展開真實的情感交流。所以,家庭中的愛恨糾
葛造成的情感衝突,才是急性或慢性肝炎的深層起因。
我在為病人治療時,都會建議先進行家族關係的輔導,因為若家人間沒有情感交
流,就會造成許多遺憾,患者內心對愛的需求必然也無法滿足。現代心理治療中只著重「如何發洩情緒」的療法是最初階的做法。但目前不論是心理治療還是精神醫
學方面的研究,都還尚未觸及身心靈整體治療的領域。如今,我和許多朋友、學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一起加入。
問:我應該如何面對情緒的波動?
答:生活中各種突如其來的問題經常會令我們的情緒失控,不由自主地被捲進情緒漩渦。說實在話,人生在世,最需要認真學習的就是駕馭自己的情緒。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呢?我在這裡提出幾個重要的概念:
一、情緒的產生本身是一件好事。情緒的起伏,代表我們內心的情感和能量是流動、活躍的。
二、否認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壓抑的行為。我們要先承認各種情緒的存在,不要以負面情緒去傷害別人,但可以向別人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情緒來時猶如洪水,我們只能去理解、疏導,而不能圍堵或壓抑它,否則會造成能量的阻塞,引發更多疾病。
三、把情緒轉化為正面力量。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兩個面向去看待。比如發怒,它也是一種自我療愈的方法。這是因為,情緒的發洩可視作心靈解壓或新陳代謝的方式,要是內在累積了太多憤怒得不到紓解,人反而可能生病。
四、信念創造實相,也創造情緒。除了接納自己的情緒、肯定它正面的力量之外,也要找出會讓自己情緒起伏的原因。基本上,應秉持一個基本原則:只要知行合一、問心無愧,那麼來自外界的毀譽就不是那麼重要,自己也就不需要那麼生氣了。
五、做情緒的主人。在調伏情緒的「修心」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感受,但也要慢慢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問:若家庭中出現患有腦性麻痺、唐氏症的孩子或智障兒,家人和孩童該如何利用身心靈理論來應對?另外,若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每隔兩三天就流鼻血,請問這背後可能意味著什麼?
答: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腦性麻痺,可能跟母親生產過程中缺氧或懷孕期及生產時受到的一些心理傷害有關。就其症狀而言,有些可能伴隨智力障礙,有些則是運動機能受損,情況由輕度到重度不等。
我們必須明白,這些孩子是天上賜予的禮物,是為喚醒父母內在沉睡的情感力量而來,而父母給他們的愛應該是最沒有私念或條件的。與之相反的是,現在太多父
母對孩子的期冀已蓋過內心的愛,甚至讓孩子認為,只有功課好或表現出色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對智障兒的存在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當一個社會或文化,愈強調以理性思維和IQ值作為評量一個人才能的主要標準,而漠視心地善良、情感豐富、富同理心等特質時;當人情溫暖不再是最重要的,
競爭和爾虞我詐己取代情感交流和天真微笑時,這世上就會出現許多所謂的智能障礙兒童。相對於一般人智能高卻冷漠無情,腦性麻痺或智障兒完全不用心機,能呈
現出最純真的情感。我覺得他們非但沒有病,反而比我們還正常--因為他們能夠自在誠實地表達內在情感。
再說到流鼻血的問題,這大多是小孩發育成長期出現的正常現象,但有時也與家庭內的氣氛不佳有關。許多兒童疾病背後的原因,是壓力過大、缺乏安全感和關愛。孩子對大人關愛的渴望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他們甚至情願生病以得到父母的陪伴。
孩子若是經常生病,我們就要省察家中是否有不愉快的氣氛,這也是孩童過敏和氣喘的真正原因。孩子由於內在的恐懼壓力,及願望無法得到滿足而發出身體的求救訊息,這些訊息會透過各種物質媒介顯現出來。首先要從孩子的心理健康入手,這才是我們應探討的重點。
問:我一直沒有辦法戒掉煙癮,請問有什麼好辦法嗎?
答:有些人需要依賴抽煙來宣洩焦慮情緒,抽煙就跟酗酒一樣,都是讓自己放鬆的方式,強制戒掉並非良策,因為可能會引發憂鬱症或發胖等副作用。
想要戒煙成功,最好不要靠「抽煙會得肺癌、害人害己」這類負面的警醒。你可以首先感謝香煙,把它當作一個多年老友一般,與它懇切對話:
謝謝你陪伴我這麼多年,在我焦慮不安、空虛寂寞時,你總是在我身邊。在我太太待產和我中年失業時,都是你無言地陪著我--現在,我決定向你道別。因為我
將勇敢地面對焦慮,轉而通過向朋友說出心事、尋求家人的支持鼓勵及陪伴、加強休閒娛樂及養成運動習慣等途徑來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因此,香煙這多年的老
友,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