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研發阿司匹林時,劑量是每片325毫克,相當於5個谷粒大小。81毫克則是1922年推薦的兒童用量,相當於325毫克的1/4,這兩個用量在當時是任意確定的。中國採用的劑量多為75毫克~100毫克。——譯者注
對於50歲以上的男士、60歲以上的女士,不管以前有沒有心臟病和中風史,醫生都常建議讓他們吃阿司匹林,這是因為他們體內很可能有斑塊,犯心臟病的可能性大。
阿司匹林對血液有輕度的稀釋作用
如果諸位目前沒吃阿司匹林,但有可能屬於用該藥可以獲益的話,先不用慌慌張張跑進藥店買一大瓶藥去吃,而是應找醫生看看自己是否適於吃阿司匹林,因為即使服用量很小,阿司匹林還是有一定的風險。一定要百分之百確定這種藥對你合適。
冠心病和中風:路不同,理相似
中風與心臟病的發作非常類似。如果頸部的動脈是慢慢地堵塞,最終完全不能通過血流,是不會發生中風的。但如果頸部動脈的內皮破損,或斑塊破裂形成了血凝塊,就會引起中風。
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主要區別在於頸部動脈與冠狀動脈的結構不同,頸部有四條動脈分別向頭部供血,在頭部形成一個中等程度的血管交通網絡。頸部的動脈也比
冠狀動脈粗大一些,一般情況下一個血凝塊不足以完全堵塞血管。中風更可能是在頸部動脈某處形成的血凝塊脫落,順流而下堵住腦部更小的動脈所致,也有可能是
腦部的小動脈血凝塊形成所致。
頸部和腦部動脈(所有動脈)的內皮與冠狀動脈的內皮是一樣的。冠狀動脈內形成的斑塊與其他動脈內形成的斑塊也是一樣的。危險因素不但能導致冠狀動脈的內皮或斑塊更加不穩定,對其他部位的動脈也有相似的作用。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堆積的通用術語)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如在某一條動脈處出現了堵塞或是垃圾堆積,很有可能其他動脈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因此,你預防了
心臟病,實際也就預防了中風和其他外周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是指供應腿部、主動脈和陰莖等部位的血管堵塞)。男士們可要小心了,外周動脈疾病是陽痿的最
常見原因。
搶救心臟的生死時速
前面曾經提到,冠心病的第一個殺手鐧是緩慢進展的垃圾堆積,對此我們還是有招兒的。而對冠心病的另一個殺手鐧——心臟病發作而言,我們有點兒力不從心,這並不是我們沒有技術或藥物,而是救治的時間非常緊迫。
心臟病發作時,心肌幾乎是馬上開始壞死。血流中斷的時間越長,挽救心肌的機會就越小。心臟病從開始出現症狀的數分鐘到1個小時之內是挽救心肌的最好時機。
心肌一旦受損,就不可能恢復如初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盡可能挽救心肌的原因。心肌大面積受損後,心臟的泵功能也就明顯受到影響,心臟的射血不能滿足人體其他組織的需要,後果是體力下降,壽命縮短。
心臟病發作4小時後,大多數心肌已經錯過最佳救治時限,但還是能救一點兒的。但12小時以後,再想挽救心肌已經是遙不可及了,不管是溶栓還是急診冠狀動脈成形術都無濟於事。
簡而言之,時間就是心肌。
上策是
*挽救心肌的最好方法是永遠別得心臟病,不給病魔任何機會,不要讓醫生去河流的下游去撈你。
*要想不得心臟病就要開始打一場預防的攻堅戰。今天就開始!心臟病發作時會讓人措手不及,別心存僥倖,心臟病可能在數分鐘之內致人於死地。供應心肌的氧和養分被突然切斷後,心臟的電活動就會紊亂,發生的心律失常可以讓人一命嗚呼。
一半左右的人心臟病發作表現為立即死亡,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兒呢,就一命嗚呼了。我們誰也不希望以這種方式知道自己有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