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小竅門,就是在我們刷牙前,先對著鏡子觀察一下我們的舌苔。正常的舌頭是不大不小,顏色不紅不紫,紅潤光澤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舌頭,特別是舌根部有一層厚厚的白膩苔,你就得開始注意了。這種白膩苔說明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寒、濕了。舌苔發白,舌苔厚膩是代表體內的寒
邪過重;舌苔發黃是典型的體內有濕熱。不管我們的身體有沒有不舒服,如果看到這兩點了,就應該馬上找有經驗的中醫大夫幫助進行調理。如果我們舌苔發白,就
要祛寒、祛濕;如果舌苔發黃,而且厚膩,就要清熱除濕。濕熱病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早晨起來經常口苦、有痰,如果再加上大便黏膩不爽,那就是典型的濕證
了。
以上三點就是我要教大家的診斷自身疾病的方法,如果我們真的愛惜自己的身體,就要養成觀察自己身體狀況的習慣。
治氣滯,防血瘀
中醫講求“未病先防”,每個人都需要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臉色、舌苔等簡單的方法做好預防工作。
這些東西跟亞健康有什麼關系呢?前面所述兩點一是氣滯,一是血瘀。如果疾病在氣滯階段,治療一些疾病效果還是非常好的。傳統醫學認為,疾病作用到人體,
跟人體直接發生關系時,有一個狀態叫游移狀態。古人講“陽化氣、陰成形”,邪氣在作用到人體的時候會找一個最虛弱的地方,正如古人所說:“邪之所湊,其氣
必虛。”在它處在游移狀態時我們馬上進行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氣虛的話,我們簡單地調理一下,比如合理的吃喝、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保持心情舒暢,
用一些補氣的方藥如生脈散等,就可以把氣虛調節好了。
第二條血瘀治療起來就沒有這麼簡單了,因為病灶已經形成了。疾病的形成是有
一個過程的,大家知道《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扁鵲三次見蔡桓公,第一次告訴他君有疾在肌膚,不治將恐深;第二次告訴他在腠理,不治將益深。這什麼意思
呢?就是說在體表的疾病,如果不治的話就會向裡發展。蔡桓公說“寡人無疾”,連續三次都不聽扁鵲建議,到第四次扁鵲見到他之後,扭頭走了,為什麼呢?因為
他的病已經治不好了,扁鵲此時已回天乏術。過了一段時間,蔡桓公的病發作了,再派人找扁鵲,已經找不到了。
《扁鵲見蔡桓公》帶給我們的健康啟示
我們仔細想一想上面的病例,在遠古的時代,能給國君看病的一定是個高明的醫生,也就是中醫講的“上工”。扁鵲給蔡桓公看病看的是什麼?是胃。現在很多人都拿這個例子當一個傳說,我覺得不一定是傳說。
中醫診斷疾病,從患者的行、色、神幾方面結合對人體作出一個診斷是有可能的。就像打雷之前先打閃,打雷以後要下雨,道理是一樣的。實際按照科學的解釋,
打雷、打閃和下雨是同時發生的,天上一打雷,我們馬上不自覺地就去捂耳朵,因為我們知道很短時間內雷就要來了,這就相當於扁鵲見到蔡桓公的第一瞬間打閃
了,告訴他快捂耳朵,如果不捂的話,雷聲會震聾耳朵的。第一次見面扁鵲是從蔡桓公的形、神色上觀察他,第二次見到他,相當於已經打雷了。打閃預示我們要捂
耳朵,趕緊進屋,如果再不進屋,雨就下來了,等到雨下來了,有形的東西下來了,形成了事實,再想躲就來不及了。
現在西方的生理生化檢驗查不出來的問題,並不意味著我們的身體沒有任何的毛病。如果我們仍然放開了大吃大喝或由著性子發怒,就會促使虛變成實邪,這樣可能會把人瞬間擊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