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鴻謨自診祛病法:中醫四診法之首  作者:王鴻謨

王鴻謨自診祛病法:中醫四診法之首  作者:王鴻謨

第三部份:腎髒色部--“先天之本”,細診慢斷(1)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王鴻謨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腎髒色部診斷疾病
  
  在五髒六腑中,腎髒的色部是最復雜的,有許多變化,如果不能長期堅持觀察,是不容易掌握的。
  
  腎髒色部的氣色發生變化可以反映急性、慢性腎炎,腎結石,腎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泌尿系統結石等泌尿系統的病變。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慢性支氣管炎、骨折、斑禿、眩暈、耳鳴、水腫以及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病證。
  
  和腎髒色部密切相關的命門色部
  
  中醫學還有一個髒腑叫做命門,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髒腑,所以被命名為生命、性命的門戶。命門色部也很重要。
  
  命門色部在腎色部的內下方、瞳孔垂線附近,基本相當於人中穴水平。《四診秘錄》說:“命門穴在耳前。”命門的色部中心在瞳孔垂線與人中水平線的交點。
  
   命門是生命之門、性命之門,依附於腎,命門之氣與腎息息相通。腎與命門同為五髒六腑的根本,腎的陰精就是命門之陰,是全身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的陽氣 就是命門之陽,是全身生命活動的動力根源。歷代醫家以“性命之門”的名稱強調腎是生命的本源,可見腎精、腎氣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命門色部以紅黃隱隱為順,更兼明亮潤澤為平。命門色部可以為診病提供氣色依據。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各種感染、過敏性疾病、哮 喘、風濕病、心律不齊、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統疾病等,經常在命門色部呈現氣色變化。命門的氣色變化多從腎的色部向內下方發展而來,也可以看成是由腎的色 部由頰部發展到胰部的中間階段。
  
  護腎養腎的五大訣竅
  
  節欲護腎
  
  俗話說:“男怕傷肝女怕傷腎。”
  
  實際上,無論男女,腎的保健應該在平時就經常進行。中醫認為腎主藏精,無論是從父母身體得到的先天之精,還是我們在出生之後從飲食裡面得到的後天之精,還是五髒六腑的精華,全都儲藏在腎。所以無論男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保養腎精。
  
  腎精最大的消耗就是性生活,房勞過度就會損失腎精,所以應當注意節制房事、節欲保精,這樣就會使腎精充實,就會使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會使中老年人長壽而少疾病。
  
   腎司氣化而主水,全身新陳代謝的廢物主要由腎髒排出體外。高蛋白食物代謝產物會增加腎髒負擔,所以應該注意不要長期進食大量高蛋白飲食,避免反復增加腎 髒的負擔。現在很多年輕人經常進食大量海鮮,飲用大量啤酒,海鮮生物多數在江河入海口附近養殖,不僅存在污染問題、過敏問題,長期大量食用,腎髒負擔日益 嚴重,很容易發生腎功能減退、腎功能不全。
  
  咽津護腎
  
  有一種咽津護腎法,需要長久堅持才能起到功效。輕輕地合上眼睛,然後用舌尖舔著上顎,輕輕地舔著上顎不要用力。這時候你會覺得,舌下似乎有兩個開口張開了,在不斷地往外分泌唾液。
  
  唾液裡面含有唾液素,唾液素可以補充腎精,既能夠美容,又能夠養生。可惜的是,唾液素只是在食道裡面吸收的,它到了胃裡面之後,被胃液消化就破壞掉了。
  
   唾液素是我們美容和養生最簡單、最經濟、最實惠的東西,所以古代的氣功家都會舌舔上顎,每天早晨或者晚上扣齒百遍。輕輕地扣齒,通過扣齒或者通過舌頭在 口腔上下左右來回地攪動,促進唾液的分泌。等到唾液分泌得比較多的時候,不要咕嘟一口咽下去,而是要一口分三咽,慢慢地一點一點把唾液咽下去。因為一口咽 下去之後,都到了胃裡面,就被消化失去效果了,如果你慢慢地下咽,讓它在食道裡面慢慢地吸收,這樣就可以起到補充腎精、美容養生的作用。
  
  這樣做很簡單,不需要花一分錢,只需要每天有這麼幾分鍾的時間就夠了。我想這些時間是完全可以抽出來的。
  
  吃核桃護腎
  
  如果上面的方法大家沒有耐心堅持的話,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每天吃兩個核桃。
  
  核桃我們每個人都吃而且都很愛吃,有的人甚至一頓吃上它半斤一斤都不在話下,但是這實際上把核桃都浪費了。吃得多反而是浪費。
  
   核桃是一種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所以吃多了對身體並不好。會吃核桃的人每天一次只吃一個,吃核桃的要點是只嚼而不咽。你會說,那不浪費嗎?恰好相反, 把這個核桃嚼得特別爛都嚼成糊糊了,自己會不知不覺地一點一點地把它咽下去,實際上在咀嚼的過程中,我們的唾液分泌得更為旺盛。核桃有補腎健腦強腰的作 用,因此在嚼核桃的過程中,既把核桃的營養充分消化了,身體充分吸收了它的有效成分,同時又讓唾液充分地分泌了,達到一點兒一點兒下咽的目的。實際上你不 是為了吃核桃,是為了得到那個津液。這樣的話等於是把核桃的營養和唾液裡面的養分一起緩慢地吸收了。
  
  每天只要兩個核桃,早晨一個晚上一個,又好吃又健身又美容,何樂而不為呢?而且我們看到,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獨立包裝的核桃,不過去皮可以,但經過加工的就不好了,我提議還是食用生的核桃。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第一部份:面色關系生老病死 第4頁:第一部份:面色關系生老病死(1)
第5頁:第一部份:病色--疾病的征兆和警示 第6頁:第一部份:病色--疾病的征兆和警示(1)
第7頁:第二部份:滿面白色--能“遮百丑”也能顯百病 第8頁:第二部份:滿面白色--能“遮百丑”也能顯百病(1)
第9頁:第二部份:滿面白色--能“遮百丑”也能顯百病(2) 第10頁:第二部份:滿面黃色--脾胃不和的征兆
第11頁:第二部份:滿面黃色--脾胃不和的征兆(1) 第12頁:第三部份:心髒色部--“君主之官”的臉色
第13頁:第三部份:心髒色部--“君主之官”的臉色(1) 第14頁:第三部份:看鼻頭,知脾髒
第15頁:第三部份:看鼻頭,知脾髒(1) 第16頁:第三部份:腎髒色部--“先天之本”,細診慢斷
第17頁:第三部份:腎髒色部--“先天之本”,細診慢斷(1) 第18頁:第三部份:腎髒色部--“先天之本”,細診慢斷(2)
第19頁:第三部份:子宮、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觀“人中” 第20頁:第三部份:子宮、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觀“人中”(1)
第21頁:第三部份:子宮、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觀“人中”(2) 第22頁:第三部份:子宮、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觀“人中”(3)
第23頁:第三部份:胃腸色部--健康從腸胃開始 第24頁:第三部份:胃腸色部--健康從腸胃開始(1)
第25頁:  4.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正當犢鼻穴下三寸。針灸足三裡穴可以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這個穴位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洩瀉、痢疾、便秘、水腫、腳氣,是一個很重要的保健穴位,也是臨床常用的保健強壯穴,有很強的健運脾胃的功能。經常灸這個穴位可以健脾益氣,增補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血源源不斷化生,全身得以滋養,從而起到延緩人體衰老的作用。近年來,這個穴位也廣泛應用於癌症的綜合治療,對於防治化療惡心、嘔吐有較好的效果。      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按摩足三裡穴,要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每周至少3次,每次5~10分鍾,可以隨時隨地操作,非常方便。      如果是用灸療的話,以艾條懸灸最好。將艾條點燃後,放在足三裡穴的上方,要產生明顯熱感才行,以穴位處皮膚發紅為度,可以固定不移,可以一高一低,也可以沿著足三裡穴一上一下移動灸。每次5~10分鍾,每周至少1~2次。長久堅持,對一些胃腸疾病,比如胃痛、腹痛、嘔吐、腹瀉、便秘等,以及下肢疼痛、麻痺、癱瘓都有不錯的療效。      常揉小腸有利健康      小腸是我們人體內最細最長的器官,食物的消化過程大部分在小腸中進行,在每晚臨睡前按摩神闕穴以後,可以繼續向兩側稍稍移動手掌,按順時針方向揉按小腸,這樣按揉有利於小腸的傳導,可以有利於身體內的代謝廢物、毒物的消化和排除。      一旦發生了小腸病,可以選擇下巨虛穴、闌尾穴進行調理。      1.下巨虛穴      下巨虛穴是小腸的下合穴,在上巨虛穴下面3寸的地方,主治腹瀉、痢疾、小腹痛等小腸病證。直刺這個穴位1~1.5寸或按壓,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下肢癱瘓等病。      2.闌尾穴      闌尾穴位於小腿上部外側,足三裡穴正下方2寸的地方。針灸直刺這個穴位1~2寸或者按壓,可以治急慢性闌尾炎、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病證。      定時排便暢通大腸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送糟粕、排出大便。如果大便在大腸中停留時間過長,大便中的毒素就逐漸會被大腸吸收。所以我們要每天一早一晚兩次定時排便,使人體新陳代謝的廢物以及人體內的毒素能夠盡快、較多排出,不要長時間在體內停留。一旦發生大腸病,除了陽氣、陰津的不足必須及時補充以外,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暢通大腸。      上巨虛穴是一個大腸保健的穴位,在足三裡穴下3寸的地方,主治腸鳴、腹痛、腹瀉、便秘等大腸疾病。針灸直刺1~2寸,或者是按壓這個穴位,能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單純性闌尾炎等。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非常頑固的疾病,現代醫學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療法。但是中醫治療這種病的效果很好,內服中藥,或者艾灸神闕、上下巨虛穴都可以獲得良好效果。 第26頁:第四部份:耳色--全身健康的縮影
第27頁:第四部份:保養耳朵,健康全身 第28頁:第四部份:眼色--觀察身體內部的窗戶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