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再舉一個例子。
19世紀中葉,維也納的醫生約瑟夫‧布魯爾(JosefBreuer)治
療過一個罹患恐水症的女病人,她的症狀是無法喝水,雖然她可以把杯子端到嘴巴旁邊,卻怎麼樣也無法把杯子裡的水喝進口中,那真是一幅非常詭異的畫面。結
果,連續六個星期,她沒有喝到一滴水,唯有依賴吃水果來補充水分。
布魯爾成功地誘導她進入催眠狀態,於是,她回憶起了病症的根源。
原來她曾經到一位英國女人的家裡拜訪,見到一只狗正在喝玻璃杯裡的水。她覺得非常惡心,但為了保持禮貌,她什麼也沒說。
回家之後,她就開始無法喝水,也忘記了這件事情。
等她說出這段遺忘的記憶,從催眠中回到平常的意識狀態之後,無法喝水的症狀就消除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讓我們知道:一、追溯到事情發生的源頭,症狀就會消失。二、借由喚起已經被遺忘的不愉快事件,可以消除症狀。
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問題的根源,卻深深陷溺在症狀的旋渦中,這時候,只要能以催眠讓遺忘的記憶重見天日,問題就會開始好轉。
近年來,台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家族治療,這個學派十分強調治療“內在小孩”。童年的痛苦如果沒有解決,日後會引發很多症狀,包括缺乏信心、罪惡感、自貶、自我傷害、憂郁等。在行為上,不是再度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催眠是非常好的通往內在小孩的管道。讓個案在催眠狀態下回到童年,重新體驗痛苦的記憶,將不愉快的情緒釋放掉,然後以超越的觀點、成長的觀點來看待這些經驗,個案就可以改寫人生劇本,成為一個更為成熟、健康的人。
過去發生的事情是不可能改變了,但是如何看待過去是可以改變的。一旦改變了看事情的觀點,整個人就跟著改變了。
有時候,我會讓個案在催眠中來到他心目中最美麗的樂園或仙境,讓長大的他與內在小孩一起攜手漫步,一邊交談,一邊分享成長的心情,讓內在小孩感受到有人關心他、愛他。
這樣的治療方式,常常可以締造神奇的效果。
事實上,催眠治療有個先天的好處是,在催眠治療過程中,當事人始終處於一種放松、舒適的狀態下,他的心理防衛會自然降低,平常有所顧忌的話會容易說出來,平常封鎖森嚴的情緒會容易釋放出來,他會更容易聆聽內在的聲音,更容易與自己對話。
平常的時候,人們被外在五光十色的境界所吸引,很少能夠反觀內心,向內尋找問題的根源。催眠的時候,眼睛閉上,與外境隔絕,他就能與內在連上線,在催眠師的引導下,像在外流浪的旅人回到心靈故鄉,重新探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