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寬病自去:楊力揭示黃帝內經中的心理養生之秘  作者:楊力

心寬病自去:楊力揭示黃帝內經中的心理養生之秘  作者:楊力

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2)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楊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要適量運動以保肝。
  
  適當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等也都是補肝養肝者很好的選擇。另外,六字訣中的“噓”字功對養肝也很有益。動作如下。
  
  晨起,面朝東站立,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頭正頸直,含胸收腹,直腰挺背。兩手臂自然下垂,兩腋虛空,肘微屈,兩手掌輕靠於大腿外側。全身放松,兩眼睜開,平視前方。年老體弱或因病不能立者,可改坐位。
  
  采用腹式呼吸,呼氣時收腹、提肛,人體重心略向後移,腳跟著力,足趾輕微點地;吸氣時兩唇輕合,舌抵上顎,腹部隆起。呼吸要自然均勻,用鼻吸氣,用口呼氣。
  
   站定放松,呼吸調順後,兩手緩緩上提(掌心向上),經腰上肩,過頭頂後,兩手重疊,右手掌覆在左手掌上,掌心向裡,輕壓在枕後,頭慢慢轉向右側,微向右 上方仰起,上半身隨之稍微向右側轉,轉動過程中慢慢吸氣,待轉至右側,頭仰定,兩目怒睜,用力呼氣,同時發出“噓”字音。
  
  “噓”畢,頭慢慢轉向左側,微向左上方仰起,上半身隨之稍向左側轉,轉動過程中慢慢吸氣,待轉至左側,頭仰定,兩目怒睜,用力呼氣,同時發出“噓”字音。如此左右反復三遍,共噓六次。此後,兩手向兩側移開,緩緩放下,自然下垂,兩手掌輕靠於大腿外側。
  
  噓後調息,改用正常呼吸,但仍應堅持鼻納口吐,平定情緒。息心靜思,兩目微閉,兩唇輕合,舌抵上顎,上下齒輕輕相叩36次。在叩擊過程中,口中生津,用力猛咽,以意念送至腹部丹田。噓氣後調息的目的在於補益因噓以後耗損,補養體內正氣,促進生長。
  
  楊力啟示:
  
  歷代養生家認為,春天養肝宜練“噓”字功,春噓明目扶肝。練“噓”字功,不僅可以養肝明目,還可治眼疾、肝虛、肝火旺、肝腫大、肝硬化、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所以,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
  
  思傷脾,怒勝思而解之
  
  “思傷脾,怒勝思”。所以,激怒過於憂思的人,可以把他心裡的思“倒”出來,這樣,就把他的“病”治好了。這同樣是根據五志與五行的配屬關系,用五行相克原理來糾正情志的偏頗,即“思傷脾,怒勝思”,此為中醫精神治療原則的妙用。
  
  前段時間,老朋友老高打電話過來向我求助,他說他老伴又因為想孫子,兩三天都不出臥室,躺在床上哭,飯也不吃,看著日漸消瘦的老伴,老高的心裡如貓抓。
  
   先不說我怎麼解決老高的事,在這裡給大家來個小插曲:老高的孫子7歲了,從小都是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老人本來就疼孫子,並且孩子的父母都在國外,可 想老兩口對孫子有多寵愛。可惜,孩子在5歲時因高燒不退,被診斷出白血病。經過國內國外、中西醫等多方治療,最後勉強維持了兩年,孩子還是走了。所以雖然 離孩子過世快半年了,老高夫妻對此事還是沒有辦法釋懷,尤其是老高的老伴,動不動三天兩頭不吃飯,郁郁寡歡。原來開朗、漂亮的老太太,現在瘦骨嶙峋、憔悴 不堪,旁人看了,都為之動容。而我也就自然成了老高經常求助的對象。
  
  當晚聽了老高的求助,我實在受不了了,跟老高說:“你吼老嫂子幾句吧!你跟她吵架也行,你倆都把自己的心裡話吼出來,尤其要讓她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喊出來!”老高不理解,但是還是照辦了。
  
  據說,當天老高的情緒也很激烈,老伴更不用說。夫妻倆吵著,哭著,把這兩年來積壓在心中的苦悶,全都吼了出來。從那以後,老高夫妻像換了一對人似的,也比以前更加恩愛了,老伴也不再整天以淚洗面了,似乎釋然了。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麼要這麼建議老高。其實,這並不是我在處理問題時帶著情緒來信口開河,而是有中醫科學養生依據在裡面的。《素問·陰陽應象大 論》中有“思傷脾”的說法,即思慮過度會影響到脾髒。一個人多愁善感,老是在考慮問題,考慮得太多往往不思飲食,或者飲食不和,這就影響到脾胃。脾是主運 化的,飲食水谷精微到了脾胃的時候,就要靠脾胃的運化。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調,由於脾氣郁結,久則傷正,運化失常,就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危害。所以,不要過 於憂思。另外,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思傷脾,怒勝思。”所以,我建議老高用吵架這種怒的方式激化他老伴發怒,繼而把心裡的“思”“倒”出來, 這樣,就把她的“病”治好了。這同樣是根據五志與五行的配屬關系,用五行相克原理來糾正情志的偏頗,即“思傷脾,怒勝思”,此為中醫精神治療原則的妙用。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編輯推薦 第4頁:序言: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第5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 第6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1)
第7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2) 第8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3)
第9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4) 第10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
第11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1) 第12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2)
第13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3) 第14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4)
第15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 第16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
第17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2) 第18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3)
第19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4) 第20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5)
第21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6) 第22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7)
第23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8) 第24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9)
第25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0) 第26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1)
第27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2) 第28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