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易經養生全書:活用易經,百病不侵  作者:曾子孟

易經養生全書:活用易經,百病不侵  作者:曾子孟

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曾子孟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章《易經》,醫道之源
  
  人們常說,《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窮究「天人合一」。那麼,《易經》是如何闡述自然與人的關係的?其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本書就為你解開《易經》的健康密碼,揭開《易經》的神秘面紗,使你悟出其中真諦,輕鬆獲得破解生老病死的密碼。
  
  1.養生從《易經》學起
  
   提起《易經》,許多人都認為它是一本占筮之書,跟養生學沒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易經》與養生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黃帝內經》被認為是中國人養生治病的 經典之作,其實,它只不過是《易經》的一條分支。包括其在內的眾多醫學典籍,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易經》發展而來。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醫 不可無易,易不可無醫」。可見,醫易相通,只有把《易經》的精髓運用到養生和診療的實踐中去,才能達到盡享天年、懸壺濟世的目的。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與「魚與水的關係」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易經》倡導「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只有人體的機能與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我們的生命才能年復一年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指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和於陰陽,調於四時」,這說明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氣血運行都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古往今來,中醫養生學家們都將「氣候—物候—病候」作為養生的重要課題來研究。
  
   氣候發生變化時,人體會隨之產生一些特殊反應:春夏季節,天氣變暖,在人們體內蟄伏一冬的陽氣開始向體外生發,從而推動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從 體表排出,這是機體用排汗的方式來散熱,以調節體內陽氣的過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節,氣溫低,人體為了自保陽氣,會表現為尿多、尿頻而皮膚汗少。
  
  中醫還認為,晝夜晨昏也會影響人類的生活,所以人們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否則人體會產生諸多疾病。因此,養生貴在天人合一,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順應天地自然原則。人和自然界是一個整體,所以人要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相對應。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及 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天地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吐故納新,養精守神,只有心神、形體應和於陰陽的變化,調適於四時氣候的變遷,才能使人體 強健、祛病、增壽,樂活於天地之間。
  
  第二,順應人體生物鐘原則。人體的血液中含有60多種化學元素,它們和地殼中的元素含量的分 佈規律完全一致。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體的生物鐘與大自然的變化也是一致的。我們若想養生,必須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唯有凡事都順應生物鐘,做到適應日節律、月節律、年節律的大環境,使日常生理活動、行動坐臥與這些節律合拍、和諧,才能擁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養生原則。社會在進步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一些不利於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車的大量湧現所帶來的噪聲、尾氣污染,居室裝修帶來 的環境污染,加上過度緊張的快節奏生活,都會給人們帶來精神焦慮、頭痛、頭暈、煩躁、失眠等症狀。因此,把養生貫穿於日常生活中,做到飲食養生,遠離山珍 海味,做到主食與副食平衡,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平衡,雜與精平衡,寒與熱平衡,干與稀平衡,攝入與排出平衡,情緒與食慾平衡等。
  
  2.學習《易經》,認識自我健康
  
  《易經》的人體觀
  
   《易經》的人體觀是在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的,提出「天人合一」的觀點,並依此劃分身體各個部分。將人體的上下、內外分別以陰陽兩種性質來代 表,即上身、外表為陽,下身、體內為陰,而在體內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又有陰陽之分。所謂「陰陽」,在中醫的概念中,僅僅是引進古代自然哲學中 的兩種代表符號而已,比如日為陽、月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如此,身體的各種狀態及健康、疾病的各種程度都可以劃分為陰與陽。
  
  陰陽屬性表
  
  陽動態外向上升溫熱明亮無形功能興奮散發溫煦
  
  陰靜態內守下降寒冷晦暗有形物質抑鬱凝聚滋潤
  
  與此同時,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又以八卦配臟腑和人體各部位(見下表)。
  
  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卦數12345678
  
  五行金金火木木水土土
  
  臟腑腦/大腸肺心/小腸肝膽腎/膀胱胃脾
  
  部位頭口目足股耳手腹
  
   總之,《易經》是把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各個臟器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臟器之間無法協調,則整個人體形態不協調,出現肥胖、羸弱等非正 常之形,甚至表現出無精打采、情緒低迷的樣子;而臟器間達到協調一致,則整個人體形態和諧,而且也會表現為神氣活現、精力充沛的樣子。
  
  《易經》的健康觀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任何器官、細胞甚至某種成分的變化,都和全身有著密切的關係。《易經》倡導我們要認識和把握健康的本質,主張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待人 體,只有在整體的「陰陽」保持平衡的狀態,身體才是健康的。但我們知道,人體不可能處於絕對的陰陽平衡,往往在健康與病態之間還有「第三態」,等於我們現 在說的「亞健康」,那又該如何看待呢?當然,這本身也是陰陽失衡的體現,但僅以此判斷無助於解決身體「健康」問題。所以,中醫又將人體各個部分代之以「五 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並以其「相生相剋」的運行和變化規律來解決實質性的問題。通常,五行與臟腑相配,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 屬金、腎屬水,即以五行的關係來比擬五臟的聯繫和制約關係。因此,如果身體陰陽失衡,就可以借用這一關係來調整五臟的狀態,恢復健康。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特色 第2頁:序言
第3頁: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 第4頁: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1)
第5頁: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2) 第6頁:第一部份:《易經》,醫道之源(3)
第7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 第8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1)
第9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2) 第10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3)
第11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4) 第12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5)
第13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6) 第14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7)
第15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8) 第16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9)
第17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10) 第18頁:第二部份:《易經》解讀生命健康(11)
第19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 第20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
第21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2) 第22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3)
第23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4) 第24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5)
第25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6) 第26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7)
第27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8) 第28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9)
第29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0) 第30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1)
第31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2) 第32頁:第三部份:道法自然,長壽不難(13)
第33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 第34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1)
第35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2) 第36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3)
第37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4) 第38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5)
第39頁:第四部份:管好你的嘴,健康常相隨(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