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病”不一定是壞事——重新審視疾病
小病不斷,大病不犯;從來不生病,一病就要命。
——俗語
疾病的本質是什麼?關於疾病,我們到底了解多少?
中醫和西醫對疾病的看法,大不相同,某些地方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比如,在西醫看來,身體不適就等於疾病,是人類的敵人,要除之而後快。但在中醫看來,很多所謂的疾病(症),可能是人體自我修復的表現。
事實上,在某些層面,現代人對人體的認識,未必就比古人高明。關於疾病,人類未知的東西依然很多。
我們對疾病的理解“科學”嗎
因為分不清“病”和“症”,很多人,甚至某些醫生,都會想當然地認為,身體指標異常就是疾病。
在“身體不適就是病”的邏輯下,許多“症”被判定為“病”,被“消滅”。
新近研究發現,有的細菌和病原體需要鐵才能生長,當人體患有這些細菌和病原體感染的疾病後,人體會主動讓鐵成為缺乏性物質,以“餓死”病原體,幫助機體抗病,從而形成了臨床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症。
研究證明,這樣的缺鐵性貧血對人體是有益的。
但在臨床上,許多結核病患者常有缺鐵性貧血的情況,醫生如果根據慣例給病人“補鐵”,結核病反而會更加嚴重。
◆我們為什麼生“病”
身體指標異常就是疾病,這種信條正日益受到來自西醫陣線內部的質疑。
在美國學者R.M.尼斯和G.C.威廉斯所著的《我們為什麼生病》一書中,作者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人為什麼會生病,為我們提供了有別於傳統西醫思維模式的一種新的視角——
為什麼會咳嗽?咳嗽,是人體為了從呼吸道排除異物而專門設計的一種復雜的防御機制。過度地鎮咳,有可能死於肺炎。
為什麼會貧血?細菌感染後因鐵被管制而含量偏低的貧血,是人體為了抵御感染而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
為什麼會感到疲勞?感受疲勞的能力是為了避免身體過度勞損。
為什麼會焦慮?焦慮是為使我們免受未來的危險與打擊。在危機面前,焦慮影響我們的思維、行為和生理,使外面處於應激狀態。有時這些焦慮是多余的,但被一次毀滅的代價要遠遠大於對一百次誤報警告作出反應的成本。
◆重新審視“疾病”的定義
如果把人體自我保護所引起的症狀也定義為“病”,那麼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思考:
‧有多少莫名其妙的病,是由於長期的治療不當引起的?
‧究竟有多少“對症下藥”是真正在挽救健康,而不是在破壞人體的自我修復機能?
‧對抗性療法為身體提供的正面協助多,還是負面阻礙多?
◆有症狀就是壞事嗎
對疾病,中醫與西醫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
比如,一個人嘴上起了“火皰”,在西醫看來,這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但在中醫看來,可能這只是一種信號,出現這種症狀並不是一件壞事,是身體在進行自我調節的表現,體內陰陽平衡了,“火皰”自然也就消退了。
韓劇《大長今》中有一個長今治愈痘瘡的橋段,具有鮮明的中醫文化色彩。長今並不知道,也無法知道痘瘡的病因,但她的治療方向卻是正確的——想辦法讓痘瘡完全發出來,而不是之前其他人采取的抑制痘瘡的辦法。
◆抑制症狀,可能是多余的關照
有一種常見錯誤思維是:身體不適,就等於病了,就要消滅這種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