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健康要有“大局觀”
現代西醫科室細分,容易導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中醫的“上工”又是少之又少。如何求得一個更好的養生治療方案,是每個人應有的常識。
中醫重全局,西醫重細節
古人雲:“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傳統醫學更像一種哲學,它和政治、經濟一樣,是一種經世之學。
傳統中醫的優勢不獨在於整體治療的理念,宏觀、系統的思維方法,更在於將人體、社會乃至宇宙當做一個有機的整體去看待。
現代西醫朝著精微的方向發展,已到基因的層面。精細、精確、高效,是現代醫學的優勢。但西醫的細分化產生的一個弊端就是“大局觀”不足,在整體治療方面仍有缺失。這促使很多智者反思現代醫學,向傳統醫學借智慧。
對待健康,我們應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假如我們能夠用傳統中醫的“全局觀”,用現代醫學的精准手段解決細節問題,我們的健康就會更有保障的。
要重視醫學的人文精神
事實上,無論現代醫學還是古代醫學,都對太多疾病束手無策。
在某種程度上講,人文關懷、精神慰藉與藥物、手術等治療手段同樣重要。
盡管大部分醫生都不乏懸壺濟世的高尚情懷,但不能否認,醫德、醫術確有高下之分。太多醫療失誤與醫術水平無關,卻和醫生的態度關聯密切,盡管多數醫生不願意承認。
每一位醫生,都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所開的處方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但醫生的建議並不是百分百正確的,更不能保證百分百最佳。
去一家醫院掛號,往往分為“普通號”和“專家號”。這種分類說明,醫院也承認醫術的確有高下之分。
即使是同樣的患者,同樣的疾病,不同的醫生也可能做出不同的治療方案。有的醫生認為口服100元的抗生素就能有很好的療效,但有的醫生卻認為有必要進行1000多元的輸液。誰的處方更正確呢?
作為一名醫療商品消費者,如果能知道一些醫療消費常識,就能給健康多一份保障,同時也利於營造更和諧的醫患關系。
養生求醫,盡量要多方咨詢專家意見
“有病不要亂求醫”,不等於不求醫。
事實上,真的有病,筆者甚至還要鼓勵患者對某些疾病要多咨詢幾位專家的建議。
醫生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有時候甚至犯很低級的錯誤。假設現在是8月,醫生剛看過20名“傷風”患者,而你又打噴嚏、流鼻涕,醫生很可能認為你患了“傷風”——但實際上你有可能是患了過敏性鼻炎。
這本書所講的,都是健康、養生方面的常識。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千差萬別,所謂“同病不同醫”,就算是同一種病,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本書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處方。
希望本書介紹的這些常識,能幫讀者對健康有宏觀的把握,在養生保健的路上能少走一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