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並不是先吃了麵包米飯再喝牛奶的,他是空腹喝的,而且把它當成主要的營養來源,而這似乎並沒有妨礙營養吸收。
要說牛奶在什麼地方地位最高,大概莫過於印度了。印度教以牛為聖物,但是許可飲用牛奶。為了改善國民營養,印度政府從70至80年代便提倡飲牛奶,取得了極大的成效,國民體質得以提高。目前的牛奶消費量大大超過我國的平均水平。
其實,印度對牛奶的尊敬,並不是從二十多年前開始,而是從古代開始的。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為了修道,曾去苦行林及山洞裡修習禪定達6年之久,每日僅食一麥一麻,最後已經是形容枯槁,皮包骨頭,但是仍然沒有悟道。6年結束
後,他到尼連禪河中洗去了滿身污垢,但又因體力不支昏倒在地。一個牧牛女用缽盂煮牛奶給釋迦牟尼吃,救了他的性命。佛祖接受了她的食物,並發願說:「今食
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從此他每日接受牧女供養的牛乳和乳糜,一月之後就恢復了昔日的壯健身體。所謂乳糜,就是牛奶和大米煮成的
粥。
可見,就算是超凡脫俗如佛祖,也需要飲食中的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存,提供思考的能量。而牛奶,正是一種能夠滋養身體的食品。沒有牧女和牛奶的幫助,或許,佛教未必能夠那麼早就誕生於世。
請注意,佛祖並不是先吃了麵包米飯再喝牛奶的,他是空腹喝的,而且把它當成主要的營養來源。而這似乎並沒有妨礙營養吸收。
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就規定佛祖修成正果的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後來傳到中國,就有了臘八粥。
當然,傳說是不能作為科學證據的。不過,中國古代對牛奶的評價也不算低。中醫典籍中的記載表明,古人認為牛奶性味甘平,具有「養血脈,潤五臟」的功效,
能讓虛弱的人強健起來,改善吸收和排泄功能,可治虛弱勞損,反胃噎膈等症,還有一定的解毒功效。《滇南本草》說它能「補虛弱,止渴,養心血,治反胃而利大
腸」。《本草綱目》指出它能「治反胃熱噦,補益勞損,潤大腸」。《千金·食治》記載,牛奶「入生薑、蔥白,止小兒吐乳」「以白糖同用,有助脾健胃的功
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