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Part2
聽說、媒體說、醫生說……誰說了算?
這個世界上什麼是可信的?
一件事情的可信程度受兩個因素影響:
一、事前因子。
個人原有的觀念及舊有權威:爸爸說的、報紙上看到的、鄰居告訴的、談話節目說的、肝臟專家說的……
個人信仰:我是教徒所以不能吃、西藥治標傷胃、中醫治根沒副作用、不檢查沒事越檢查病越多、類固醇是害人的、抗生素會破壞免疫系統、止痛藥傷腎、安眠藥會上癮、高血壓藥會越吃病越重……
以往的科學研究報告: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某某醫學院研究、瑞士大藥廠研究、番茄公司研究……
二、現在狀況。
現在聽到看到的情況、現在的研究結果、最新研究證據。
到底什麼才是對的?可信的?
事前因子和現在狀況會影響一件事的可信度,然後我們會對這件事情進行價值評判,到底什麼才是對的,可信的?
你今天如果看到一則新聞報道,或一個專家的說法,那就可信嗎?大家應該聽過「以管窺天」與「瞎子摸象」,很多人只看了事情的一小部分就要解釋成整個或全部,這樣合理嗎?不需要再查證嗎?
何況,發表言論的人往往只是社會「賢達人士」,他們的專業只在某個領域,而非醫療或科學。這種發言有一定份量,但不見得是對的,因為隔行如隔山。
那醫生的說法呢?如果你從來沒聽過,心有疑慮,怎麼辦?他說的合乎邏輯嗎?他是從哪裡畢業的?從業經驗多少?是專科醫生嗎?是教授嗎?有沒有常上電視?要不要再問第二位醫生?要不要自己買書來看,或在網絡上搜尋一下相關資訊?
不光一般民眾,甚至是醫生或專家學者(或作者本人……),有時候會情緒性地陷入某種不正確的思考,或過度自信、盲從權威,從而忽略搜尋資料。或者只觀察到一個現象,就主觀地認為所有的事都應如此。
仇恨往往源於這種偏執的思維方式。在當下,這種情況特別嚴重,政治傾向、特殊職業、社會事件都被放大,或者貼上特定的標籤。批判者如果是一般民眾就罷了,很多領袖人物或一方學者也都這樣,這個社會就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
三種常見的假設狀況
狀況一
媽媽:小珍,你肚子痛還拉肚子,不能吃冰淇淋,不信你問醫生叔叔。
小兒科莊醫生:沒錯,拉肚子吃了又冰又甜的東西會拉得更凶喲!
小珍:好啦……
事前因子:媽媽的知識、媽媽的權威。
現在狀況:莊醫生的警語、肚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