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Part6
見到醫生的第一句話
除非是慢性病按規律拿藥,或有特殊委託,否則第一句和醫生講的話應該是:
「我哪裡不舒服已經多久了!」(症狀+發病時間)
而不是:「我今天感冒了、我今天腎臟痛、我今天痛風發作……」
醫生關心的是「症狀」!
診斷是醫生的事,而不是病人的工作,很多人喜歡「自己當醫生」。
如果是同一種症狀看第二位醫生,你可以提供前一位醫生的診斷給新的醫生做參考。
病人先入為主的診斷會干擾醫生做正確判斷!
我們從小就應該教育下一代如何和醫生對話!門診常常看到很多二十多歲的男性,竟然要媽媽陪著,我問他哪裡不舒服,講得不清不楚,還要老媽幫忙回答,好像生病的人不是他(誰家的女兒嫁給他應該很慘)。
看病一定要向醫生說的事(Ⅰ)
症狀:主觀感覺。例如:頭痛、頭暈、噁心、腰酸、食慾不振……
徵候:客觀發現。例如:自己發現頸部腫塊、大腿皮膚有紅斑、最近血壓升高、體檢發現有尿蛋白……
疾病發作有多久了?
症狀出現順序!
每次不舒服時間持續多久?
例如,病人說:我七天前全身疲倦,三天前開始噁心、食慾不振,昨天小便變成濃茶色,今天上午同事說我眼白變黃……醫生很快就知道這是急性肝膽疾病。
醫生問你某症狀多久了……
不要含糊其辭地回答「很久了」。很久到底是多久?三天?一星期?三個月?半年?十年?
發病順序及時間長短是醫生邏輯思考非常重要的線索,也是一個疾病重要性的參考,例如脖子上出現的腫塊已經七年了和才出現兩星期來比較,後者可能比較嚴重。
含糊的陳述只會得到含糊的答案!
舉例:人們不太會描述的常見症狀
頭暈
天旋地轉加噁心嘔吐:眩暈(內耳或小腦疾病)。
改變姿勢後眼前一黑:昏厥(貧血、低血壓、心律不齊)。
注意力不集中,頭重腳輕:睡眠障礙。
肩頸太陽穴發脹:肌肉痛、發燒。
頭痛
肩頸及太陽穴緊繃壓痛、腫脹感:肌肉痛、緊張型頭痛、發燒。
規律搏動式頭痛,伴隨畏光及嘔吐:偏頭痛。
不規則尖銳、針刺或火燒感疼痛:神經痛。
麻
失去知覺?針刺感?火燒感?痛?感覺異常敏感?
腹痛
脹痛:胃痛、便秘、脹氣。
絞痛、劇烈陣發性疼痛:腸炎症狀。
看病一定要向醫生說的事(Ⅱ)
藥物過敏史:藥名是什麼?
過去使用的曾有副作用的藥物:藥名是什麼?
過去病史:住院、開刀、重大疾病。
生活習慣:抽煙、飲酒、嚼食檳榔、喝咖啡……
慢性疾病及用藥:現在正在服用的藥物,一定要告知醫生,以免重複開藥或產生藥物交互作用。
家族病史:評估家庭功能、遺傳疾病、生活習慣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