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時不生病
春夏秋冬,四時交替。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全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表明氣候、物候、人體生理的變化規律,用以指導農事生產和養生保健,至今仍有重要使用意義,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成就之一。
秋季六個節氣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表示氣候由熱轉涼而進入「陽消陰長」過渡期,位置也從處於太陽黃經的135度逐漸轉至225度,氣溫也由「立秋」時秋高氣爽轉至「霜降」時最低氣溫0攝氏度左右的「露凝結為霜而下降」。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秋季及初冬,氣候特點是:光照減少,日短夜長,僅9月份,光照就減少75分鐘;氣溫下降,溫差增大,北京地區日夜溫差達11攝氏
度~15攝氏度;空氣乾燥,濕度偏低,濕度僅30%左右。自然的變化使人體也發生相應變化:萬物凋零,秋風肅殺,讓人徒生悲涼、抑鬱之感;氣溫下降,四肢
尤其是遠端毛細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血壓升高,血黏度增高,代謝增高,心臟耗氧增多,易促發心腦血管疾病;氣溫下降及空氣乾燥會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
力,細小支氣管阻力增加,黏膜纖毛運動減少,使感冒、支氣管炎、哮喘增多;同時腹部及背部受寒也誘使胃炎、潰瘍發作。總之,人體機能發生全面相應變化:血
管收縮,血壓上升,血黏度增高,代謝加快,產能增多。機體需要補充更多食物和能量,以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在動物界,動物儲存食物,進食增多,體毛變細變
密,長秋膘,都是為了過冬做準備。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告訴人們,一葉知秋,要早做準備,及早「養陰」。
提高耐寒力
同樣的寒冷天氣,人體的反應大不一樣。有人嚴冬游泳,精神振奮,面色紅潤,有人稍一吹風,感冒肺炎。愛斯基摩人在皚皚白雪中,以冰塊築屋,其樂融融,而前幾年一次寒流襲擊南亞印巴等國,氣溫降至零上5攝氏度時,竟有許多人被凍死。其原因是人體的耐寒力不同。
耐寒力分「冷適應」與「冷習服」。前者約2~4周時間,後者需要幾代人。「春捂秋凍」即是聰明的古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的冷適應。俗話說「若要身體好,三分饑和寒」。
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指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並提倡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晚
秋「月落烏啼霜滿天」時,不忙添衣,順應「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從現代醫學講,就是通過「冷適應」使機體從大腦皮層到交感、副交感神經、
代謝內分泌系統充分調動起來,協調起來,和諧運行,不僅產熱增多,散熱減少,而且免疫力增強,代謝力增強。具體來說,冷空氣使鼻、咽、口腔黏膜毛細血管收
縮,氣管黏膜纖毛運動減弱,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細菌病毒,但冷適應後,這種應激反應減弱並不明顯。一旦真正感到寒冷,也可用熱水泡手、腳、面部,吃熱
湯麵,使鼻咽部毛細血管擴張,血循環改善來保護。保持口腔清潔是防止秋冬呼吸道感染的一大關鍵。
研究表明,白天很少發生上呼吸道
感染,因為進食飲水及每天1500毫升的唾液使咽部細菌無法繁殖,但夜間8小時睡眠正好是細菌繁殖的大好時機,所以睡前徹底清潔口腔,給殘留細菌一次「打
擊」,在此後6小時內細菌不會繁殖。6小時後,人又清醒了。對兒童的研究表明,簡簡單單的睡前徹底刷牙可使兒童咽炎、扁桃腺炎減少70%~80%之多,在
廣東及海南,心血管病防治區兒童風濕熱、風心病一級預防研究中,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成效。
歸根結底,不論秋補冬補,最關鍵的是心補。多曬太陽,多在戶外活動,有陽光的撫慰,有自然的熏陶,會心胸開闊,志存高遠。有了陽光的心態,就有陽光的表情,陽光的世界和陽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