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漢至魏晉時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醫學方面,很多傑出的人才在同一時期出現。如「醫
聖」張仲景、「外科之祖」華佗等等。而在眾多的醫學名家中,有這樣一位赫赫有魏晉時期的著名醫家皇甫謐名的人物,不僅醫術高超,品行高尚,更善於博取眾家
之長,鑽研養生的奧妙,並將他的養生之術運用在生活中,雖然身體羸弱多病,卻靠著積極的心態和科學的養生之方得享古稀,並留下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本針灸學著
作《針灸甲乙經》。他就是久病成醫的一代名家——皇甫謐。
皇甫謐出生於東漢名門,祖上頗有成績。後來,皇甫一族逐漸沒落,但朝中仍不乏做官的人,皇甫謐的祖父皇甫叔獻,當過霸陵令,而他的父親皇甫叔侯,也曾在朝中當官。可以說皇甫謐也稱得上是「名門之後」,但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卻沒有繼續走上仕官之路。
在皇甫謐40歲左右的時候,他患了風痺病,十分痛苦。在當時,服用「五石散」在達官貴人中非常流行。所謂「五石散」,就是用石鐘乳、石硫磺、白石英、紫
石英和赤石脂等五種藥物調製而成的一種藥劑,相傳是張仲景為了治療傷寒病而發明。想要治療傷寒,藥性就必須燥熱。而服用五石散後必須仔細調理,在起居飲食
上都要注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皇甫謐也服用了五石散,因為身體與藥性相抵,結果不僅沒有治好疾病,反而更加痛苦。
雖
然生病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痛苦與傷害,但他在學習上卻仍然沒有絲毫的懈怠,反而久病成醫,悉心攻讀醫學,從自己的病症中探討醫理,從別人的經驗中得出結論。
始終沉迷於對知識的渴求中,並撰寫出針灸學巨著《針灸甲乙經》。他甚至對人說「朝聞道,夕死可也」。也就是如果早上明白了一個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
值得的。在長期與疾病的鬥爭中,皇甫謐發揮了他擅長思考與總結的優勢,將當時以及歷代各家名醫的學說經驗,採取實事求是、科學認真的態度進行分析,去粗取
精,加以昇華,並在針灸學上狠下工夫,主張理論聯繫實際,提倡中醫學、針灸學與養生學三者結合應用,這便是皇甫謐病中求生的養生精神。
僅從皇甫謐的生平來看,就可以體現出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養生觀念。有些人得了小毛病,就整天唉聲歎氣,不但不積極治病,反而心情低落,瞻前顧後。使自
己的精神先陷於絕望的泥沼中,這樣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現代醫學也證明,精神是恢復身體健康的關鍵,甚至是戰勝絕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現代人也不妨
效仿一下古人,雖然不一定都要久病成醫,只要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就是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