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在總結了前人的養生經驗後,張仲景認為,自然界分佈著金、木、水、
火、土等五行常氣,人體秉承著五行的正常規律,因此才有五臟生理功能。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人也是可以長壽的,疾病也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五臟元真充
實,人的週身內外氣血流暢,抗病力強,則正氣存內,邪不可侵,人也就健康。所以張仲景提出了「內養正氣,外慎邪氣」的養生思想。
1內養正氣
在張仲景看來,所謂內養正氣,就是養生的根本目的,任何一種養生保健方法的最終目的就是保養正氣。而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人體中的正氣得
以保存,精神自然振奮,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也就能達到張仲景《傷寒論》中「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的效果了。
用餐之後按摩腹部可以促進腹腔血液循環,加強消化功能,有利於健康
張仲景內養正氣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調養精神,採用修身養性與立志修德相結合,使自己的精神安靜、平和、樂觀、愉快,又能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希望和樂
趣,促使真氣存內,防病益壽。如每日早晨起來之後,以及夜晚睡眠之前,都要做「導引吐納」。所謂「導引」,是以肢體運動、自摩自捏、伸縮手足為特點的一種
運動方法。而「吐納」,《莊子‧刻意篇》說是「吐故納新」的意思,實際上是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祛病方法,類似現行的氣功。「導引吐納」就是防病抗老的運
動,它簡便易行,可以使臟腑經絡氣血流暢,有養生祛病的作用。
此外,每次用餐之後,應該漱口與按摩腹部。用餐之後將手搓熱放於胃
部,按順時針方向,環轉按摩,自下而上,連做二三十次,可以促進腹腔血液循環,加強消化功能,有利於健康;而用餐之後必漱口,可以使口氣清新,保護牙齒。
這種方法對於防止口臭、齲齒有一定的作用,並符合現代醫學中的口腔衛生保健。
2外慎邪氣
邪氣,在這裡泛指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並不是怪力亂神的說法。外慎邪氣意思就是通過有病要早治、生活要節制等方面來進行養生。
張仲景認為,邪氣剛侵入到人體的外表層,還沒有進一步擴散,應當即時治療,不可讓病源隨著人體的器官而進入內臟,這樣就可以保證病邪不會由表入裡,病勢
也就不會由輕變重而損害正氣,正是由於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堅持這種做法,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沒有得過什麼危急重症,更沒有因病重而臥床不起。
生活有節制,也是張仲景奉行的養生之術。張仲景非常重視自己的生活節制,忌「貪」,是張仲景長久的信條。而起居有常,起臥有時,從不貪睡,每天堅持鍛煉
身體,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衣著打扮以舒適為宜,根據氣候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著裝,但不因天冷喜溫而貪衣著過暖,或天熱貪涼而過少穿衣。飲食講究五
味適中,五穀相配,飲食隨四時變化而調節,忌貪飲暴食偏食等,則是張醫聖簡單而有效的養生經驗。
此外,張仲景認為做人處世要誠實規矩,不貪圖小利而做犯法亂紀的事,因為心術不正,做了壞事,終究逃脫不了懲罰,惶惶不可終日,心理失去平衡,無法坦然地生活,這樣就難免引起肌體的疾患,「邪氣」自然會侵入人體。
4養生應順應自然
張仲景不斷地探索醫療與養生之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逐漸發現,四季變換,日月更替,以及整個大自然都與人的健康是有關係的。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
體,互相影響,長期共存。自然和人的關係,好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可能有不利的方面,也就是自然界在養育人類的同時,也可能對人
類產生著危害。而疾病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體內氣血的失調,另一方面就是由於季節的變換而受到的影響。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系統論述了順應自然是養生之道的根本
1時令反常易受寒
張仲景在其《傷寒論》中說,一年有四季,正常的四季表現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而四季裡又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一般來說,氣候應該
與節氣相適應,但有時候自然界變化多端,節氣到了,相應的氣候卻很反常,不是還沒有到,就是表現的太過。這些可能都是導致邪氣進入人體的病因。時令反常,
或季節更替的時候,人就容易發生流行性疾病。如在早春乍暖還寒,初夏晝熱夜寒,秋季突然由熱轉寒,以及偶爾發生的該熱不熱、該冷不冷的氣象,或是時風時
雨、忽冷忽熱,都會使寒氣侵入人體,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身體一旦不能適應,就容易患傷風、感冒和氣管炎。因此,在看似正常的時節,一定要有所準備,切莫
讓寒邪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