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歷代名醫養生秘籍 作者:王文源

中國歷代名醫養生秘籍 作者:王文源

第一部份:張仲景的養生秘籍(1)

[日期:2016-05-25] 來源:  作者:王文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張仲景曾在長沙任太守的職位,雖然身在官場,但他仍然心繫百姓,希望靠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想要為百仲景堂姓治 病,醫生都是背著藥箱到病人的家裡進行診治。但在封建年代,礙於官場禮俗,政府官員是不能隨便進出民宅接近百姓的。但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人們醫病,也不 能提高自己的醫術。於是張仲景就想了一個辦法,決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不理政事,大開衙門,讓有病的百姓到大堂上來,他則端坐在堂上,為百姓診治。他 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 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而「坐堂行醫」的治療模式,也 是今日醫院的雛形。
  
  張仲景在坐堂行醫的時候,接觸了不同的患者,也見識了各種疑難雜症。在為病人醫治的過程中,張仲景不但醫術更為精湛,也結合以往的經驗,總結了更為科學、系統的養生經驗。為當時身在惡劣環境下的人們生活能夠相對輕鬆健康,提出了寶貴的借鑒。
  
  1因人而養,因人而治
  
  張仲景在醫治過程中,總能通過很小的病例總結出深奧的道理。有一次,他在坐堂行醫的過程中,兩個病人同時來找張仲景看病,原來二人都淋了一場大雨。張仲景給他們切了脈,確診為感冒,並給他們各開了劑量相同的麻黃湯,用發汗解熱的辦法來治病。
  
   第二天,一個病人的家屬早早就跑來找張仲景,說病人服了藥以後,出了一身大汗,但頭痛得比昨天更厲害了。張仲景以為自己診斷出了差錯,趕緊跑到另一個病 人家裡去探望。而另一個病人說服了藥後出了一身汗,病已經痊癒了。同樣的病,服相同的藥,而療效卻不一樣,這令張仲景非常疑惑。於是他仔細回憶昨天診治時 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給第一個病人切脈時,病人手腕上有汗,脈也較弱,而第二個病人手腕上卻無汗,他在診斷時忽略了這些差異。
  
  病人本來就有汗,再服下發汗的藥,就會使身體更為虛弱,這樣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於是他立即改變治療方法,給病人重新開方抓藥,結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轉了。
  
   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同樣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療方法也不應相同。各種治療方法,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運用,不能一成不變。而這就是中醫中所說 的「辨證施治」。通過這個病例,張仲景也將辯證思想運用在養生方面。在個人的養生中,首先要理解養生的要義與自身的情況。也就是說,每一個追求養生健康的 人,不僅要客觀辯證地看待生命,更要客觀辯證地對待自己。否則,在養生追求上便不會有深層次的把握,容易停留在表面上,看別人如何做或書上怎麼說,自己就 盲目地效仿。甚至教條、機械地做一些於身體無補的事,這樣不僅對健康無益,有時還會起反作用。如運動可以健身,但身體過於虛弱還要做劇烈的體育運動,就會 嚴重損傷身體。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不同情況,先天條件,後天條件,身體現有條件,以至於性格特徵等等都不盡相同。在這個時候,能否辯證地看待生命和辯證 地對待自己顯然是十分重要的。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養生,也是追求養生的人必不可少的一個常識課題。否則,即使再靈驗的養生妙法,不因人而用,也不會有很好 的效果。
  
  說到具體,人們還應該注意吃飯不宜過飽或過饑,堅持「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和「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 老」的飲食格言;運動健身合理,牢記「有動有靜,無痛無病」的運動箴言,盡量做到勞逸結合;在情感上既不能過於憂鬱,也不能過於興奮,奉行「娛樂有制,快 樂有度」的人生哲學;睡眠上既要保障精力的恢復,又不能過於貪睡,「早睡早起,沒病惹你」,才是人們應該時刻遵守的睡眠準則。
  
  2「食淡」換得健康身
  
   張仲景坐堂行醫,診治的病人以勞苦大眾為主。在戰亂不斷的年代,再趕上適當食淡也是一種養生之道大荒之年,別說是普通百姓,即使是官吏,也往往是「面有 饑色」。相傳有一次,一位百姓模樣的老者帶著一個孩童前來找張仲景診治,說孩子得了病,需要治療。張仲景檢查後,發現孩童只是得了小病,稍加調理即可。而 當張仲景轉眼看這位老者的時候,卻令他驚訝不已。只見這位老者精神飽滿,容光煥發。這在平時幾乎是見不到的。於是張仲景就向老者請教其中的養生奧秘。老者 也不隱瞞,直言相告。原來這位老者已經「食淡五十年矣」。這位老者的話,也讓張仲景瞭解到「食淡」的重要性,而這也是與現代醫學非常相似的養生之道,即控 制鹽地攝入量,有益身體健康。
  
  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一旦身體中缺鹽,身體就會頭疼、乏力、噁心以及血壓下降,感覺遲鈍甚至抽 搐、昏迷。然而,長期攝入大量食鹽,就會引起血壓持續升高,並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損害。而過分地攝入食鹽,還會增加胃癌、食道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病 幾率。此外,中老年人的健康殺手——高血壓病也有很大程度與食鹽過多有關。因此,人們應該養成食淡的習慣,而「口重」的人則真的應該為自己的健康而改變飲 食習慣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張仲景身處亂世的養生之術 第2頁:第一部份:別拿健康當兒戲漢代名醫張仲景
第3頁:第一部份:張仲景的養生秘籍(1) 第4頁:第一部份:張仲景的養生秘籍(2)
第5頁:第一部份:張仲景的養生秘籍(3) 第6頁:第一部份:長壽是吃出來的
第7頁:第一部份:名醫故事:最古老的急救術 第8頁:第二部份:皇甫謐久病成醫的養生之術
第9頁:第二部份:久病成醫,自覓養生之路 第10頁:第二部份:博采眾長,雜論養生(1)
第11頁:第二部份:博采眾長,雜論養生(2) 第12頁:第二部份:博采眾長,雜論養生(3)
第13頁:第三部份:葛洪返璞歸真的養生之術部份: 第14頁:第三部份:清心寡慾,但求延年
第15頁:第三部份:我命在我不在天 第16頁:第三部份:內修外養的養生術(1)
第17頁:第三部份:內修外養的養生術(2) 第18頁:第四部份:朱震亨滋陰益壽的養生之術
第19頁:第四部份:人為什麼會生病衰老 第20頁:第四部份:如何才能「養精蓄銳」(1)
第21頁:第四部份:如何才能「養精蓄銳」(2) 第22頁:第四部份:清淡飲食可長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