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為了開闊眼界,博采眾長,並和各方名醫交流經驗,張仲景到了繁華的都城洛陽一帶行醫。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
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應、劉楨)之一的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和詩人。他和張仲景交往密切。日常的交往中,張仲景憑自己多年
的醫療經驗,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雖然才高八斗,壯志在胸,身體裡卻隱藏著可怕的「麻風病」的病源。於是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
早治療。否則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全部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如果你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
麼不舒服,對張仲景的話就沒有在意。而張仲景給他開的五石湯,王粲更沒有當回事。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是否服過藥,而王粲騙他說已經服過
了。而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
呢?」王粲無言以對,但始終也沒有聽從張仲景的勸告,果然在他四十幾歲的時候眉毛慢慢地脫落,此時再想醫治為時已晚,眉毛脫落後半年就被麻風病奪去了生
命。
雖然醫術與藥物對健康有所幫助,但俗話說「藥可治病不治命」。身染疾病,上下不適,根據不同的症狀,用藥物有針對性地治療,
可以讓人在一定時間內康復起來。但是如果平時不注意自身的保養,而面對小病小災又置若罔聞,甚至已經感覺力不從心,仍然以各種借口延誤治療,都是自己給自
己的壽命「打折扣」。而等到病入膏肓,再想依靠名貴的藥材或醫學技術挽回已然遠去的健康,往往是錯過時機,悔之晚矣。王粲的英年早逝,就是典型的例子。對
這個問題,張仲景就提出過「上工(名醫)治未病」的醫療思想,也就是說醫生的高明在於發現並治療潛藏在病人體內的病症,而不在於到了病人已經深受病痛折磨
的時候才用藥治療。對於追求養生的人來說,想要健康不離身,首先要做到健康合理的生活,謹慎對待自己身體上任何的不適,將防微杜漸作為養生的基本與前提,
這樣,才能將惡疾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