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養生的特點,不在於新而異,而在於眾而精。這與他博學多識,廣納各家之長有關。他雖然身染疾病,但並不是只關注
於自己的問題,也不是對病症做出輕率的判斷,而是大量研究《黃帝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學名著的醫療與養生要訣,運用在自身的醫療和調養上。
而《黃帝內經》中的理論體系和辨證論治思想,更為他研究中醫針灸學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1治病養生應因人而異
在長期的生病與實踐中,皇甫謐認為,無論是治病還是保健,都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看,千萬不可迷信某一種治療或養生的方法。即使是名家名方,也不適合
所有的體質與疾病,世間並無一種藥物是可治百病的。他服用張仲景的「五石散」,不但沒有治療好自己的病,反而因為體質與藥性相抵,更加重了自身的痛苦,就
說明治病養生因人而異的重要性,而在完全吸收別人的經驗並加以總結後,他僅以「百日」就將自己的病症完全醫治好了。
皇甫謐繼承了
先秦以來一元論的哲學觀點,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生命的根源,人的形體需要依賴於氣的供養而生存。如果氣虛不足,則精神不振,身體就不會充實健康。所以,形與
氣的虛衰在每個形體中都是相異的,因此對待起來就要因人而異。人體形與氣的外在反映,主要顯示出人體的興衰強弱。他強調人的養生和防病應該根據這些外在的
反映來判斷,並靈活地根據這些外在的條件用藥祛除或預防疾病。他在《三部九侯第九》中記載,「必先度其肥瘦,以調氣其虛實。」也就是說要根據身體外在的情
況,來進行內在的補益。
養生應「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養生保健的原則,如精神養生提倡的心情愉快;起
居養生提倡的起居有常;飲食養生提倡的飲食有節;運動養生提倡的適量運動;藥物養生提倡的辨證施補等,基本上得到了養生保健專家的一致認可,很少有異議。
在談到具體的養生辦法的時候,則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別人的養生方法未必就適合於自身。人的體質相當複雜,中醫養生學將我國的人群分為正常質、陰虛
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淤血質、氣鬱質、特異質等九種不同的體質,「因人而異、因人制宜」也是中醫學、養生學所一貫推崇的。除了因人而異,
還要注意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如老年人體質再好,也不適於參與青年人所熱衷的強烈體育運動,一般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與沒有身體接觸的球類運動都適宜
於這類人群。而體質較弱的人則更適合於散步、太極拳等強度較小的運動。總之,無論是養生抑或是養病,都必須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來選擇具體的養生保健方法,
切不可拿別人介紹的藥方來治療自己的病。
2養生應以時而論
皇甫謐曾經說過:「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
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交合,才生成萬物。也就是說天所賦予世間的是生機,而氣所賦予世間的是物質。只有兩
者結合,萬物才能從死寂轉而擁有生氣。皇甫謐認為世間有春、夏、秋、冬四時,同時也是四氣,而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由氣而成。人的養生、防病,都必
須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認為「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而治,相逆則亂」,在治療疾病上則強調「順天之時,而病可以期,順者為工,逆者為粗也。」總之,養生
防病就要以四時變化為基準,調節喜怒等精神活動,保持相對平衡、有規律的生活方式,這樣就能調節陰陽,使病邪無法侵入人體,健康長壽也就不請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