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十二經絡有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搭配,就是每一條陽經都有一條陰經與之相表裡,從而形成了陰與陽的協調。《素問‧陰陽
應像大論篇》中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仔細玩味,你會發現這兩句話意義深遠。陰在人體內,她守候著陽;陽在人體表面,他是陰派出去
的士兵。人體內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無不如此。比如一個家庭,男人的職責是在外邊遮風擋雨,為的是家中妻兒的安康;女人則在家中守候自己的男人,為他營造
一個溫暖的港灣。如果陰陽失調,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外出的丈夫,這個家就會後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為家人忙碌,而是另有新歡,這個家就會分崩離析。
可見,世間萬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領悟了《內經》不僅可以學好中醫,也可以搞好家庭關係。
十二經絡的陰陽表裡關係如下: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
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
十二經脈的運行路線是這樣的:手三陰經從胸到手,由內而外,手三陽經從手到頭,由下而上;足三陽經從頭到足,由上而下,足三陰經由足到腹,由下而上。如
果你是個有心人,就會發現人體經氣的運行與自然界天地之氣的變化十分相似。地上的水,由於陽光的照曬,變成了清陽之氣,蒸發上升,在天上形成了雲;雲在天
空凝聚、溫度降低,吸收了濁陰之氣,化而為雨,又會從天空降落在地面。這就是氣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環。有了這個循環,自然界就有了生機;沒有這個循環,自
然界就會是一潭死水。儘管氣的運行變化複雜,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清陽之氣上升,重濁之氣下降。
人體之氣的運行與天地之氣的
運行一樣,清陽之氣上出於眼、耳、口、鼻等孔竅;濁陰之氣下出於前陰、後陰二孔竅。清陽之氣向外開發肌膚腠理;濁陽之氣向內歸藏於五臟。一旦自然界的平衡
被破壞了,天地之氣的運行受到了影響,大地就會出現乾旱和洪災。人體的平衡被打破了,陰陽之氣的升降宣發受阻,人就會疾病纏身。天地的運行是以陰陽之氣的
變化為綱紀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循環往復。所以,古代的聖人先賢才會上傚法天之清陽以養頭,下傚法地之濁陰以養足,中傚法人間之
事以養五臟。看到了吧!什麼是中醫的整體觀、辯證觀?這就是。中醫從不死死地盯住某個器官不放,它關注的是整個人的生命運行狀態,重視的是人體內的精、
氣、神。所以,不瞭解經絡,不瞭解人體之氣的運行規律,根本就無法瞭解五臟六腑。
《內經》中說「脈以候陰陽」,我們醫生診脈就是
要通過經絡瞭解身體內陰陽之氣的變化,從而對症下藥。一次,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來找我看病,一進門就向我抱怨:「胡教授,都說中醫好,我看中醫已經三個月
了,吃了那麼多藥怎麼不見好?我不怕花錢,您給我開點好藥。」我問她哪裡不舒服,她說腿疼,每次發作都鑽心地疼,折磨得她坐立不安。我說:「你說的不清
楚,我無法辨證,不知道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這樣好不好?你站起來,將疼的那條腿放在椅子上,給我指一指到底是哪兒疼?」一條腿有內側、外側、前面、後
面,有陰經和陽經,不弄清楚方位,怎麼知道是哪條經絡上的毛病呢。原來,她是大腿外側疼,外側屬陽,外側疼不正好是少陽膽經管轄的線路嗎?足少陽膽經由頭
上的雙目而下,正好行於大腿外側。我又替她把脈,發現她的膽上有寒。於是我跟她說:「你的膽經不通,大腿外側當然會疼了。」她睜大眼睛,半信半疑。我繼續
解釋說:「疼是因為膽經上的相火被風寒凝滯住了,不通了,不通則痛嘛!沒關係,我給你開幾服中藥!」我給她開了張藥方,並告訴她按照經絡穴位進行按摩,同
時還讓她吃了些維生素B和維生素B,沒過幾天就全好了。
所以,學習中醫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經絡,不懂經絡寸步難行;只有瞭解經絡,才能守神,成為中醫裡的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