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理論認為,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是生成紅細胞、白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與巨核細胞的場所。
中醫則認為血的生成基礎是水谷精微,其構成成分為營氣與津液,並以精髓為化生根本,在脾、胃、腎等臟腑的綜合功能下生成。也就是說,飲食的數量和質量與
生血有密切的關係,飲食是造血的原料。飲食的精微物質經過臟腑的作用化生為血,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血之源頭在於腎。只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好,造血的
原料才能被充分利用,骨髓才能充盈,造血的功能才旺盛,這就是「脾胃為後天之本」的重要性。
消化、吸收的場所在胃腸。胃腸對食物
的消化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消化道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另一種是消化液中的各種酶對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成分進行化學分解。無論是機械性消
化還是化學分解,目的都是將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小分子物質能通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質是不能被吸收的,只能通過糞便排出。
如果我們貪涼,或吃過多的寒涼性質食物,不僅會引起胃腸的不適,還會使胃腸的血管遇冷收縮,影響食物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管。胃腸道血管收縮,又減少胃
腸的血液供應,減弱胃腸的消化蠕動力量及消化液的分泌,從而降低了分解食物的能力。高溫有利於分解食物,而低溫則延長了處理食物的時間。很多人吃了寒涼的
食物會拉肚子,就是因為這些不消化的食物無法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管。而且像水分這些很容易進入血液的物質也因為胃腸道血管的收縮而不能進入血管,不能被
消化、吸收,只能排出體外。時間一長,就會造成造血原料的不足,結果自然使血液生成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