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電影名及書名:
《哈里·波特》
心理學名詞:
基本信任感
在這個不是很讓人愉快的時代裡,成人比孩子更需要童話,更需要為自己確認對於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感,由此撫慰自己的不安。哈里波特經受的越多,克服的越
多,越讓人覺得振奮,簡直可以成為一部勵志電影。相比之下,彼得潘簡直是少年維特般的悲劇,就算是胡桃夾子,也讓人覺得有黃粱一夢的空虛,絕對破壞基本信
任感。要說黑暗童話,這些才黑暗呢。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抽查過電影《哈里·波特》觀眾的年齡,就我自己每次進電影院的經驗,看見到場的都是成人。現在成人比孩子更需要看童話了。
有人說,《哈里·波特》是黑暗童話,裡面的死亡、仇恨、惡魔,都不適合孩子觀看。我曾在影院親眼看見一對年輕情侶,在看到某個情節時,女孩子嗚哇一聲鑽到了男人的臂彎裡面,原來趕上成人的恐怖片了。但是落幕燈亮之際,大家的表情是明亮的。
《哈里·波特》遵循了最重要的童話定律:主人公是與眾不同的,貌似普通卻是優秀的。不管有多少猜疑,波特始終能用真誠贏得友誼。仇恨固然可怕,惡魔固然強大,波特永遠能化險為夷,創造奇跡。總而言之,陰霾是暫時的,世界還是屬於陽光,一切都會更加美好。
這是基於人對於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擁有這種基本信任的人,是骨子裡的樂觀主義者,對他人和世界都充滿信心,不管表面上是否開朗,他們始終相信一切會變得
更好,對未來充滿希望。缺乏基本信任的人,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也許他們表面上很開朗,但是內心總是想著,愛自己的人總有一天會傷害自己,現有的快樂總會
風飄雲散,災難就是災難,沒有奇跡。
根據傳統的心理學理論,基本信任感的缺乏是孩提時候形成的,是因為兒童時期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其實,後天的經驗何嘗不是每個人對於世界好壞與否的論證。
生活在今天的成人們挺不容易,壓力伴隨著變動,奮鬥聯結著孤單,人心在這樣的環境中也不能見證純良。每一個白領,不但要努力出成績,還要見機鑽營,贏得
陞遷,而辭退下崗可能隨時而來,更多時候不因自己的原因。同事之間猜忌多於坦誠,誰坦誠,誰就可能因此授人以柄來對付自己。
所以,沒有比現在的成人們更需要童話的了。《哈里·波特》因此大紅大紫。
你看,魔法學院也像大公司那樣,會拉幫結派。當然,最好莫過於校長大人,也就是你們的CEO能夠罩著你。有的壞上司總會找你麻煩,就像波特那些看不慣他的老師。最糟糕的是,有些人是專門針對你的,就像不服氣波特的那些同學。
如果你破壞規矩,每次還能得到寬容和默許,那你就得和波特一樣,是那種有特殊專長和貢獻的人才。你看,每一集,哈里波特都會代表魔法學校做一個大項目,每次都是險勝,這回是火焰杯。他真是一匹黑馬。
別把伏地魔想像成可惡的客戶,他更像是不可知的厄運。厄運總是存在的,這是每個成人都懂得的道理,死亡、無常、仇恨和人類心中的惡念。想來探討這種問題,對孩子來說是深刻了一些。因此,作者羅琳也說,我並不真的希望它成為一本孩子的書,我是為自己而寫。
在這個不是很讓人愉快的時代裡,成人比孩子更需要童話,更需要為自己確認對於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感,由此撫慰自己的不安。哈里波特經受的越多,克服的越
多,越讓人覺得振奮,簡直可以成為一部勵志電影。相比之下,彼得潘簡直是少年維特般的悲劇,就算是胡桃夾子,也讓人覺得有黃粱一夢的空虛,絕對破壞基本信
任感。要說黑暗童話,這些才黑暗呢。
令人尤其高興的是,我在電影院看到的大部分觀眾都是情侶,我覺得他們來對地方了。職場固然殘酷,情場更加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沒有什麼比愛情更接近魔法,並且更需要雙方去相信,世界原本美好,一切都會更好,就像童話那樣。
延伸閱讀
對「基本信任感」的通俗理解
基本信任感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埃裡克森提出的。他認為嬰兒期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嬰兒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如果父母或照
料者給予嬰兒適當的、穩定的與不間斷的關切、照顧、哺育與撫摸,嬰兒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信任感,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賴的地方。這種對人對環境的信任
感就是基本信任感。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個性品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