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裡,幸福一生 作者:才永發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裡,幸福一生 作者:才永發

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3)

[日期:2016-05-25] 來源:  作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西方有一句俗話說:「工作可以使一個人高貴,但也可能把他變成禽獸。」我們總是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卓越的成就,又想過自在愜意的生活。可是,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結果往往是得到這個的同時,也失去了那個。
  
  我們之所以總感覺疲憊,是因為忽略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假如你錯把謀生的工具當成人生的目標,而且太把它當成一回事,無疑會讓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壓力之中,把自己弄得一團亂。
  
   「工作」與「生活」是兩回事,應該用兩種不同的態度來看待。工作上,不管你是醫生、律師、教授還是司機,你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職務」,回到繁忙的生活 中,你要演的才是「自己」。因此,每個人都要學會將工作與生活區分開來,倘若混淆界限,讓工作佔去大部分的生活時間,絕對弊大於利。只要你願意,工作是永 遠都做不完的,難道你真要把自己累死在工作崗位上?
  
  同樣的道理,家庭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世界。本來是非工作時間,你非得把成堆的工作帶回家,好端端的休息日,你卻在家裡埋頭工作,把家人晾在一邊,如何盡到為夫為妻為父為母為子女的義務?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談論一個話題——回歸生活,而趙先生卻不屑一顧。他認為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很少把自己留在辦公室,週末也不怎麼加班,但他卻不能 否認:他經常把工作拿回家做。每天一回到家,他便開始為尚未完成的工作發愁,如果孩子問他一些問題或者纏著讓他講故事,他就特別不耐煩,甚至忍不住要發脾 氣。晚餐之後,他總是板著面孔獨自坐在書房裡完成一些案頭的文字工作,此時的他已經疲憊不堪,工作效率自然很低,但他無法停下手中的活兒,就算腦子一片空 白,他也不願意離開電腦,去陪陪家人。久而久之,妻子對他熟視無睹,早已懶得同他嘮叨了,孩子見了他也躲得遠遠的。他開始害怕回家,因為家裡的一切都無法 使他得到放鬆和休息。漸漸地,他開始意識到,工作和工作習慣已經把自己幾乎壓垮。對著深夜裡依舊閃爍的顯示屏,他發出一聲長歎:是該回歸生活了!
  
   一份心理學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習慣將工作帶回家的人,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他們比一般人在下班後更容易感到疲憊,情緒也變得更加暴躁。這項研究 顯示,作為一種選擇,將你的工作留在上班時間完成,可以為你提供必需的心理恢復的時間。人的工作量、壓力越大,時間越長,就越會在心理上想逃離工作。
  
   有很多經常把工作帶回家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連續不斷地考慮工作,但效率遠不是自己期望的那樣。所以,你應當學會從工作中解脫出來,將工作和生活分開, 在下班後參與一些自己愛好的活動、運動等。有調查中報告顯示:那些自己感覺良好及白天更少感到疲乏的人,通常都樂意參加一些體育活動。
  
  工作在左,生活在右。會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你的家庭不是戰場
  
   一名老將軍在建國前曾立下赫赫戰功,建國後,他把「戰場」轉移到了家裡。以前用的地圖、望遠鏡等物品是家裡最為引人注目的陳設,閒著的時候,老將軍就和 這些事物打交道,還時不時地對妻子兒女頤指氣使。吵不過時,就以老將軍的身份壓制他們。經常能聽到他這樣說:「這是組織的命令,我是軍人,就以軍人的標準 做事,你們是軍人的妻子和兒女,所以只有服從!服從!再服從!」
  
  將軍的兒子是個脾氣倔強的人,從小就和父親一樣喜歡控制和影響別 人。高中畢業後,將軍堅決不讓他參加高考,而是讓他去參軍,成了一名軍人。兒子到部隊後,將軍又給他安排最低最差最累的崗位,並嚴格考核他,讓他吃盡了苦 頭。將軍這樣做的初衷是想磨煉兒子鋼鐵般的意志,結果適得其反,兒子最終恨起了老爸,最後與父親斷絕了關係。
  
  一個好端端的家成了將軍戰場的補充和延續,他在家裡執行戰場上的規則,最終把親密的家人關係搞得一塌糊塗。
  
  「家不是工作的延續,也不是工作的補充,」一位心理咨詢師這樣說,「家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需要特別對待。如果你工作處理得很好,千萬不要想當然以為,運用工作的那一套方法,你在家中一樣會處理得很好。如果你這樣以為,如果你這樣去做,你就會把權力規則帶回家。」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在家裡開闢「第二戰場」呢?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1)
第3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2) 第4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3)
第5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1) 第6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2)
第7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3) 第8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4)
第9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5) 第10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6)
第11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7) 第12頁:第一部份: 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1)
第13頁:第一部份: 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2) 第14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3)
第15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4) 第16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5)
第17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6) 第18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1)
第19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2) 第20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3)
第21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4) 第22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的心理缺陷(1)
第23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的心理缺陷(2) 第24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3)
第25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4) 第26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5)
第27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6) 第28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1)
第29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2) 第30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3)
第31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4) 第32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5)
第33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6) 第34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1)
第35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2) 第36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3)
第37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4) 第38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5)
第39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6) 第40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7)
第41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8) 第42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1)
第43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2) 第44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3)
第45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4) 第46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5)
第47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1) 第48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2)
第49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2) 第50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3)
第51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4) 第52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1)
第53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2) 第54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3)
第55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4) 第56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5)
第57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6) 第58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1)
第59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2) 第60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3)
第61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4) 第62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1)
第63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2) 第64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3)
第65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1) 第66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2)
第67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3) 第68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1)
第69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2) 第70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3)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