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半身不遂的老年人,對心理醫生滔滔不絕地抱怨:我的病是被別人氣出來的,一點都不假。首先是我那老伴,整天囉哩囉
嗦、嘮嘮叨叨的,但就是沒一句好話,而且也不會關心體貼人,如果我有個病痛什麼的,也不知道如何照顧我;說到子女吧,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好不容易把他們拉
扯大,根本不要提「孝順」兩字,能少給我惹點麻煩,少給我點臉色看就算不錯了;單位也是,工作了那麼多年,結果還是「人走茶涼」,很少有領導來看望……
老頭子滿腹牢騷,看什麼都不順眼。
通過心理醫生的疏導,這位愛抱怨的老先生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疾病是由於自己過多的不良心理和行為所致,牢騷越多,病情越重。後來經過治療,老先生的生活可以自理了,也不再成天抱怨。
一個經常抱怨的人會處處感到不滿意,即使有人關心幫助他,他也會抱怨別人關心不夠,在遭遇失敗的時候,就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從不檢討自己。怨恨是
精神的腐蝕劑,抱怨無濟於事,只能使我們在痛苦和煩惱中備受煎熬。生命是屬於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無須去抱怨環境和他人,更不要讓抱怨成為習
慣。
化不滿為動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產生抱怨在所難免。比如去參加婚禮,沒有哪位會對酒席表示十分滿意,都是挑剔的居多。特別是對寫字樓的白領來說,抱怨不僅僅是一種宣洩情感的方式,往往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在他們看來,不抱怨才不正常。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師身邊有一個總是抱怨的弟子。一天,他派這個弟子去買鹽。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後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師問。
「苦。」弟子齜牙咧嘴地吐了口唾沫。
大師又吩咐他把剩下的鹽都放進附近的湖裡,然後對弟子說:「你再嘗嘗湖水。」
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
大師問道:「什麼味道?」
「很新鮮。」弟子回答。
「你嘗到鹹味了嗎?」大師問。
「沒有。」弟子不明白大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