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裡,幸福一生 作者:才永發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裡,幸福一生 作者:才永發

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3)

[日期:2016-05-25] 來源:  作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位半身不遂的老年人,對心理醫生滔滔不絕地抱怨:我的病是被別人氣出來的,一點都不假。首先是我那老伴,整天囉哩囉 嗦、嘮嘮叨叨的,但就是沒一句好話,而且也不會關心體貼人,如果我有個病痛什麼的,也不知道如何照顧我;說到子女吧,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好不容易把他們拉 扯大,根本不要提「孝順」兩字,能少給我惹點麻煩,少給我點臉色看就算不錯了;單位也是,工作了那麼多年,結果還是「人走茶涼」,很少有領導來看望……
  
  老頭子滿腹牢騷,看什麼都不順眼。
  
  通過心理醫生的疏導,這位愛抱怨的老先生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疾病是由於自己過多的不良心理和行為所致,牢騷越多,病情越重。後來經過治療,老先生的生活可以自理了,也不再成天抱怨。
  
   一個經常抱怨的人會處處感到不滿意,即使有人關心幫助他,他也會抱怨別人關心不夠,在遭遇失敗的時候,就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從不檢討自己。怨恨是 精神的腐蝕劑,抱怨無濟於事,只能使我們在痛苦和煩惱中備受煎熬。生命是屬於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無須去抱怨環境和他人,更不要讓抱怨成為習 慣。
  
  化不滿為動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產生抱怨在所難免。比如去參加婚禮,沒有哪位會對酒席表示十分滿意,都是挑剔的居多。特別是對寫字樓的白領來說,抱怨不僅僅是一種宣洩情感的方式,往往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在他們看來,不抱怨才不正常。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師身邊有一個總是抱怨的弟子。一天,他派這個弟子去買鹽。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後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師問。
  
  「苦。」弟子齜牙咧嘴地吐了口唾沫。
  
  大師又吩咐他把剩下的鹽都放進附近的湖裡,然後對弟子說:「你再嘗嘗湖水。」
  
  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
  
  大師問道:「什麼味道?」
  
  「很新鮮。」弟子回答。
  
  「你嘗到鹹味了嗎?」大師問。
  
  「沒有。」弟子不明白大師的意思。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1)
第3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2) 第4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3)
第5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1) 第6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2)
第7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3) 第8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4)
第9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5) 第10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6)
第11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7) 第12頁:第一部份: 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1)
第13頁:第一部份: 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2) 第14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3)
第15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4) 第16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5)
第17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6) 第18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1)
第19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2) 第20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3)
第21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4) 第22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的心理缺陷(1)
第23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的心理缺陷(2) 第24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3)
第25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4) 第26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5)
第27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6) 第28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1)
第29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2) 第30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3)
第31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4) 第32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5)
第33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6) 第34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1)
第35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2) 第36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3)
第37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4) 第38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5)
第39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6) 第40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7)
第41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8) 第42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1)
第43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2) 第44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3)
第45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4) 第46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5)
第47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1) 第48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2)
第49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2) 第50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3)
第51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4) 第52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1)
第53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2) 第54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3)
第55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4) 第56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5)
第57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6) 第58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1)
第59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2) 第60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3)
第61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4) 第62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1)
第63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2) 第64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3)
第65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1) 第66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2)
第67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3) 第68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1)
第69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2) 第70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3)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