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藏在河圖洛書中的養生秘法
看這篇文章之前,請大家先跟我一起體驗一下:全身放鬆,端坐在
椅子上,眼睛微閉,口微張,然後吸滿一口氣,吸到不能再吸為止,再用鼻孔慢慢呼氣,分六次呼出,呼氣的節奏要均勻細長,身體始終保持放鬆狀態。第六次呼的
時候將意識引到腰腎處。然後體會一下,腰腎部是不是有一種輕鬆舒適、微微發暖的感覺?
在我的上本書《黃帝內經使用手冊》中,我給
大家介紹過「瞬間強腎法」,很多讀者從中獲益,我也很受鼓舞。在外地做活動的時候,不少熱心的讀者覺得不過癮,向我咨詢還有沒有其他強腎健腎的方法。盛情
難卻之下,我只好把道家極為珍視的河洛數息法介紹給大家。這個方法與瞬間強腎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傳承更加隱秘。
李白詩云:「君
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世人把它看做一句極富想像力的詩句,看重它的文學價值。但在有修為的人看來,這句詩其實隱藏了道家修煉的一個重要
觀點。即腎水的生成問題。李白被譽為詩仙,與道家頗有淵源。他的詩中,有濃重的道家思想。一生愛上名山尋仙的青蓮居士,說他懂得道家功夫一點都不為過。我
想,如果他沒有道家傳承,斷然想不出這句契合養生修道的千古絕唱。
腎水的生成問題,還帶出了如何補腎的問題。古人說的是腎的氣,
現在一般說的是腎的形,體用不分。不明白這個問題,那麼補腎就會存在很大的誤區。事實上,補腎一直存有誤區。關於腎水的生成,一般認為,腎在下,主水。總
認為是陰虧,用六味地黃丸補腎,結果是越補越虧。甚至有些醫家也不明就理,還美其名曰虛不受補。實際上腎在下,主水,指的是腎與水的關係,猶如一個盛水的
器皿,並不是生水的地方。河圖在論述事物的生成時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這可能是最早關於「腎屬水,來源於上」的論述。
其實古人早就在論著中點明了水火既濟的奧秘,如《尚書洪範篇》就有「水性下流,火性炎上」的論述。水之源一定在上,下流者其氣一定在上。同樣的道理,上
炎之火其質一定在下。所以古人的小周天產藥,先天真火啟動是從下丹田開始。丹者,赤也,赤者,紅火之象。丹田真火發動,全身活力四現,暖洋洋的猶如沐浴之
方起。有些前人認為,左腎右命門,實際上左右兩邊都是腎。丹道醫家認為命門的真正位置在小腹。小腹一涼腦門一熱,人就不行了。所以養生上貴在腦門常涼,小
腹常暖。尤其是小孩,小腹一涼就容易出問題。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腎虛,殊不知,腎虛在中醫裡分為腎陰虛與腎陽虛兩種。
按我這些年的臨床經驗來看,真正腎陰虛的比例很少,大部分人是腎陽虛。其實從上古醫家一直到醫聖張仲景,一直沿用溫補腎陽的方法來補腎,其中最著名的是八
味丸。古人不僅用它來溫補腎陽,還用來治療消渴症(相當於現在的糖尿病)。到了宋代,有一位精通兒科的大醫學家錢乙,為了補充小兒先天不足等五遲症,將八
味丸減去了附子、肉桂兩味,變成了六味地黃丸,去滋補小兒先天形體的不足,取得很好的療效,成為一劑千古名方。可惜,不明就裡的很多後世醫家一直陷入腎屬
陰,腎虛就是腎陰虛的這一謬誤裡,錯誤地把它當成了成人的補腎良藥,一味補陰,自然會越補越虧。按照丹道中醫的傳承,六味地黃丸真正的效用是補肝的,肝主
疏瀉條達,具有生發之氣。所以說能夠對小兒的生長發育有很好的幫助。因為成人之後,形體基本定型了,所以對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作用就不大了。在補肝方面,
用六味地黃配合柴胡類的方劑,對慢性肝病患者有著非常好的療效。古人認為,乙癸同源(中醫認為,乙代表肝木,癸代表腎水),即肝腎之氣同源,是非常有道理
的,六味地黃丸補肝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那麼腎陽虛,主要指的是腎的封藏固攝的能力下降了。此時會產生男性的前列腺炎,尿頻,女
性的漏下,帶下及性冷淡等症,都與腎陽虛就關。比如幾克重的一個塑料袋能盛十幾公斤的水不漏,這個塑料袋就類似於我們人體這中的腎陽之氣,有封藏和固攝的
作用。只有它堅固了,水才不會外溢。所以水外溢的時候不是水本身的問題,而是塑料袋的問題,即腎陽的問題。引起腎陽虛的問題有很多,比如古人說的寒從腳下
起,腳一暖人就暖了,泡腳按摩足底和站站養生樁都能補腎陽。
現在我們回到開篇的天一生水補腎法中來,我介紹的這種一吸六呼的調息
法古人也叫進陽火,分六次呼出來是把陰氣退出來。身體的陰氣少了,陽氣自然就平衡過來了。我們每次用調息來補腎的時候,一個回合就是吸六次,呼三十六次。
一次做六個回合就可以了,此時對呼吸的要求是吸滿一口氣,呼的時候分六次,要求呼的時候細、慢、勻、長,久而久之堅持一段時間後,自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