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50年壽命的差異
感性健康時代是只有疾病標準,沒有健康標準的時代!
在「健康---亞健康---功能障礙---疾病---大病」的過程中,你在哪個環節採取行動或者說你投資於哪個環節、怎麼投資,其性質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數字健康時代和感性健康時代的重大區別之一。
感性健康時代,人們一般投資於後期的疾病時期或者大病時期,一般過程為:「疾病---治癒---多次疾病---多次治癒---重病---治療---死
亡」。即便如此,投資疾病也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人類投資疾病的感性健康時代,人類大約已經從40多歲的壽命增長到目前的70多歲,收穫了30
年以上的生命。
感性健康時代「感性化」的健康文化,事實上是一種沒有健康文化的時代,執行的是「健康靠感覺,有病去醫院」的疾病
文化,使人類進入了防病治病的誤區:「從醫學專業的角度來看,健康者只不過是從一個疾病到下一個疾病的旅行中暫作休息的患者。」以疾病為中心的健康模式,
使人類始終在「有病」和「沒病」中徘徊。
感性健康時代實際的健康標準是「沒病就是健康」,根深蒂固!
世界衛生組織為了扭轉人們對於健康的理解偏見,給出了一個超前的新健康標準,但依舊完全脫離不了「感性化健康」的時代烙印。其闡述無非是「沒病並不是十分健康,只有你感覺最良好」的時候才是健康。
事實上,在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感覺最好的健康」和疾病之間有另一種「感覺不太好」的不健康狀態,而幾乎所有人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這個狀態。
而恰恰是這個狀態,對於所有的人和目前的醫療機構都是一個大難題。
這個狀態恰恰就是「衰老速度」的「舞台」。因為決定人們「感覺好與不好」的關鍵因素就是衰老速度的高低!
數字健康時代投資於「健康期」,並把健康期往前延伸到「年輕學健康」,通過控制衰老速度把人類的「年輕學健康」最大化。
那麼,人類投資於「衰老速度」能收穫多少「生命」呢?
感性健康的衰老速度是「倍速衰老」,把衰老速度降一倍就是數字健康時代的最佳衰老速度。把感性健康時代的「倍速衰老」速度變為「最佳衰老速度」,我們就可以把成長期後的50年(目前的70歲生命)再延伸50年,輕鬆活到120歲。
所以,最佳衰老速度問題不是疾病,不是健康,甚至不是長壽,而是更年輕!因為到那時,你的120歲僅相當於現在70~80歲,而你現在的70~80歲,僅相當於30~40歲。
「更年輕」才是數字健康時代的全新健康文化,這就是——數字健康時代的全新健康文化——「年輕學」文化:年輕50年!
每天改變「萬分之一」,把衰老速度降低1倍,是數字健康時代的健康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