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感性」和「數字」的巨大差異
一、30年「黃金年齡」的巨大差異
當我們違背感性健康時代的文化,重建關於身體機能和器官的衰老速度的健康標準,並總結其衰老速度的規律,開創關於衰老速度為中心的「年輕學健康理論」時,人們必將把落伍的、過時的健康「憑感覺」的感性健康時代拋之腦後,也標誌著數字健康時代的到來。
以衰老速度為中心的健康和以疾病為中心的健康的區別在於:
數字健康時代,主要是控制衰老速度,並大幅度降低衰老速度的時代。
數字健康時代將顛覆現代醫學。
數字健康時代的目標是實現年輕學健康,而感性健康時代的目標是使你遠離疾病,其生命的質量和壽命是有天壤之別的。
當然,數字健康時代並不能完全杜絕疾病,但此時的疾病通常表現為衰老速度異常,即任何疾病的出現,衰老速度都會是敏感的「晴雨表」,可以根據衰老速度的異常更早更好的診療疾病。
感性健康時代,死神就在你的窗外,隨時向你招手,把你帶走;而數字健康時代,你可以準確的知道並控制死神與你的距離,主動權在你手中。
數字健康時代和感性健康時代的重大區別還在於:
數字健康時代的健康以「數字」說話,感性健康時代健康以「感覺」說話;
數字健康時代的目標是「年輕、美麗」,感性健康時代的目標是「沒病」;
數字健康時代健康體系以「人」為中心,感性健康時代醫學體系以「疾病」為中心;
數字健康時代的健康文化是生命加減法,感性健康時代的健康文化是疾病預防(實際是有病去醫院);
數字健康時代重點研究「衰老速度」,感性健康時代重點研究「疾病」;
數字健康時代圍繞衰老速度,以偏離衰老速度的最佳值的多少而確立是否健康,感性健康時代圍繞有病沒病,以疾病的某種「症狀」是否出現為健康標準。
數字健康時代的生命管理者是數字健康師,在不知不覺中,人人享受健康專家的專業健康服務,生命管理機構是「年輕學健康服務中心」;感性健康時代的生命管理者是「自己」(醫學專家卻奢望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健康專家),疾病管理者是醫生,疾病治理者是醫院;
數字健康時代的健康服務機構多,「數字健康師」多;感性健康時代的醫院多、醫生多。
投資衰老速度和投資疾病,其費用相差10倍,效果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一個大大提升了生命品質和壽命,一個只是想通過嚴格管理來實現「沒有疾病」的願望。
這樣,生命健康體系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兩大體系:感性健康時代的疾病診療體系和數字健康時代的年輕學健康體系。疾病體系是為防病治病,是人類健康的安全線;而年輕學健康體系是提升生命品質,使你更年輕、更強大。
數字健康時代的年輕學健康服務體系,終將取代感性健康時代的疾病診療體系,成為無可爭議的生命健康的絕對主導地位。